维系中国文化千年不断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八亿农耕民族善良、和谐、勤劳、勇敢、智慧、生生不息…,所创造的农耕文化是华夏文化、文明的根基与推动力。历代统治者与儒、佛、道只是总结了这些成果并塞进“私货”加似利用。

马克思•韦伯说过一个观点很值得细思:"中国人从不关心谁是收税者,只关心收多少税。"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思维,其实没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像信仰等很少出现在中国传统中,中国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状况如何。

这是一种"实用"态度,也有点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再说,对自己有用的就留下,无用的就丢掉。

这种态度放在文化上,体现为"包容"。外来文化的进入,并不会受到太多阻力,例如佛教、基督教、西方文化等等,都没有被排斥,作为一种个人选择而被留下,毕竟这些文化与生活相关,但不影响生活。如果是变法,影响到了生活,反对者可是排着队的。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根基并没有撼动,即使是声势浩大的佛教,国人的接受是当做宗教信仰缺失的补充,所以很快被接受下来。但这是宗教信仰,和俗世生活没有冲突,还是封建制度,治国还是儒法共用。基督教的传入虽然时间也久远,但中国人已经有佛教了,对于再多一个信仰则没啥兴趣,因而接受程度就低了许多。

中国人的"改良"能力很强,外来文化往往会"本土化",要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要么被传统文化吸收拿来就用,这种状况仍然延续至今。

正是中国人的这种"实用"态度产生的包容,对于不影响生活的文化进入有着宽容的心态,说剃头,象征性地抵抗一阵就剃了;说剪辫子,象征性地抵抗一阵就剪了。

因而传统的文化,在这种宽容的态度中,一个大染缸就形成了。

谢谢邀请!祝您愉快!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