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多疑的表现有哪些?

曹操多疑的表现有哪些?

曹操(155一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微毫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举兵伐袁绍后挟东汉天子控制了当时的朝政,先任丞相后封魏王,为以后的曹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其人聪明过人、生性多疑、正因此留下了奸诈的骂名,其主要表现就在于他几乎不相信任何人,正因此使得手下官员不敢有闪失和过分举动,但是他同时也很喜欢有真才实学的人,惜才、爱才并广招天下仁人贤士,使得曹魏政治集团势力不断圹大,为以后的曹魏王朝奠定了非常牢固的基础。

正因为曹这种性格特征才使得手下官员及武将非常忠于他,每人存有异心,因为只要你努力工作,心存尊敬,曹操是非常喜欢的,但是你心有不实将必招杀身之祸,因为曹公是个极度聪明且多疑之人,所以没有人敢在曹公身边有非分之念,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工你,以博得曹公的青睐与赏识。

曹死后立了七十二座坟墓,同时从四门出城进行埋葬且在不同的方向和地点,所以至今也没有找到他的墓葬,这是曹操生前就亲自定好的,从这一点上就能说明曹操的聪明与多疑的1性格,也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曹操在东汉乱世之秋之际逐步稳定了自己的势力并最终掌控着东汉的政治局势为已所用,他没称帝,死时是汉封魏王。

谢谢您的邀答。祝你快乐。

曹操多疑的性格表现在很多事件上,简单说以下几个。

一、杀吕伯奢全家

董卓废立天子,曹操为骁骑校尉,觉得董卓必败,于是悄悄逃离洛阳。中途路过吕伯奢家,怀疑吕家人要杀他,于是把吕伯奢一家杀死。对此事,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引用了几种不同的记载。

《魏书》记载的是故人吕伯奢不在家,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要劫夺曹操的马和财物,被曹操手刃数人。这个记载,无疑有给曹操洗白的嫌疑,毕竟魏书主要记载魏国之事,倾向于曹操。

《世说新语》记载的也是吕伯奢不在,但他的五个儿子礼待曹操,“备宾主礼”,但因为曹操正被董卓通缉,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疑其图己”,于是先发制人,“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世说新语》是文言志人小说集,有些悬疑的成分,也不足为信。

《孙盛杂记》的记载不知道吕伯奢有没有在家,但是曹操在吕伯奢家“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然后又悲惨的嚎叫来说服自己,“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稍加修饰,变成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展现出曹操极端自私的个性。个人以为,这种误杀的记载是最合理的。曹操多疑的性格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杨修之死

杨修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并列的大家族,父亲杨彪曾任太尉,自己是曹操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其为人十分聪明,能把事情处理的很和曹操心意,“总知内外,事皆称意”,收到曹操的重视。但杨修和曹植的关系比较好,曹植受宠的时候还好,等到曹植荣宠渐衰依旧如此,于是被曹操找个借口杀掉。

《世说新语》记载,杨修经常揣摩曹操的思想,还能预先帮曹植拟定十几种不同的应对方案,以获得曹操欢心。这种揣摩别人的行为谁都不糊喜欢,所以曹操觉得曹植受到杨修的操控,对杨修逐渐不满。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征汉中,为刘备所阻。《九州春秋》载,曹操以“鸡肋”为军令,杨修听说后立即收拾行装,对人说鸡肋是“弃之如可惜,食之无可得”,曹操以此为军令,是要返回。再次被人揣摩出意图的曹操忍无可忍,于是以泄露军令、交结诸侯为由,将其杀死。

三、梦中杀人

《曹瞒传》记载,曹操曾经白天睡觉,吩咐侍寝的女人(幸姬)一会儿叫醒他,“须臾觉我”,但这个侍寝的人见曹操睡得香(卧安),没舍得叫醒曹操,所以曹操醒来之后,将其棒杀。在《三国演义》中,这件事被罗贯中演绎成曹操梦中杀人。

四、小斛换大斛

官渡之战时,曹操不但军队少,而且因灾荒和连年战乱,粮食严重不足。眼看吃不上饭,军心就要不稳,于是私下问负责人该怎么办。负责人说可以把大斛(计量工具)换成小斛分发军粮,曹操同意了这个方法。事情暴露后,曹操立即杀掉这位负责人,用他的脑袋换取了军心的稳定,拖延了时间,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赢得时间。

以上这些事件都是有史料记载,或是在史料的基础上加工的,此外还有小说《三国演义》中,因为怀疑荆州军的忠诚,被周瑜用一道反间计诛杀蔡瑁张允,导致赤壁之战失败等事件,就不一一枚举了。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