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在中国古代有什么象征意义?
春去秋来,轻盈宛转的燕子成为了历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动物,“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照。
第一,燕子寄寓了春色之美,可表惜春之情。由于燕子的活动是节令性的、固定性的,因而便如见到月亮知夜晚、见到落叶知秋天,多愁善感的诗人见到燕子归来,自然内心喜悦,因为春天来了,春回大地,一切都有了新的暖意与希望。晏殊《破阵子》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欧阳修《采桑子》有“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等等,莫不将燕子的玲珑倩影化为春的使者,它们承载着春的信息,令人喜爱,引人歌颂。
第二,燕子寄寓了爱情之味,可表怀人之情。成语有“新婚燕尔”“劳燕分飞”等词,可见人们很早便将男女爱情的形影不离寄托在成双成对出没的燕子身上,让这种常见的飞鸟多了一重惹人怜惜的“人情味”。美好喜悦的爱情,如《诗经》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落寞惆怅的爱情,如薛道衡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皆因燕子“比翼双飞”的特性而生发出男女情愫的蔓蔓情意,浸透笔端,使人读来内心颤动。
第三,燕子寄寓了变迁之叹,可表今昔之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花于燕都是如此,每年春日燕子归来,人与世道却年年不同,天下沧桑,人生易老。看到燕,不免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苍凉叹息。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冯延巳《蝶恋花》有“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开篇提到的晏殊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是表达此意。燕虽无心,却因亘古不变的习性,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家国的更替,见证了人生的渺茫。
第四,燕子寄寓了漂泊之苦,可表羁旅之愁。燕子寄居于人类的屋檐下,年年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与羁旅天涯的异乡游子别无二致。因此,游子们常常以燕自伤,排遣心底苦闷。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张可久《殿前欢》“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等,不胜枚举。“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燕”与“鸿”在这一点上,也并没什么不同,偌大的天空,漂泊无依,细雨中穿梭的瘦弱翅膀,时时击打着诗人脆弱的心灵。
除上面所说,燕子还有一些其他的象征用法,如代人传信,寄诉衷情等,略微类似诗词中的“青鸟”意象,如冯延巳“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燕子的身影,辗转千年,经久不息,它们穿越千载、飞越春秋,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段或美或伤的古老传说。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的这一联传诵千古的名句,在我看到这个问题后,浮上心头的第一句诗。这里的燕子是春的使者。
在我的童年里,家乡有着古老的预言,那就是每家每户屋檐下一定有燕子筑巢垒窝,一到春天,这群精灵就会叽叽喳喳在屋里的房檐上聒噪,但是那时的人们从没有因此而烦躁而驱赶它们,因为老人说,再豪华的宅子,如果没有燕子光顾,是不吉祥的。
因为,人们善待燕子,燕子也信任人们。在我们记忆中,燕子属于村庄,属于最安静的童年,而如今的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里,人类都无法安放自己孤独灵魂的城市,更别说这群筑巢垒窝的小能手。城市里,是麻雀,乌鸦,喜鹊的天下了,我们的燕子逃离了这座城市。
还是让我们回到古代吧!
传统中国给我们留下了“小燕子,穿花衣”这样的民谣,留下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诗句。她是一个季节的召唤者,她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者。在时间与空间的三维世界里,她是一道闪电,忽而一亮,忽而一灭。
燕子,是一道最会沟通时空的闪电。
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有《燕子赋》,它写成于唐代,是一篇很优秀的作品。
这一篇文章,借雀子无理侵占燕子窠巢的事,引起一场讼案,中间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