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建了72座陵墓,其中到底哪一个是他的墓呢?
曹操这个千古风流人物,一代枭雄,生前所做所为引得世人争议,死后疑冢又让多少人好奇,多少人觊觎。
先捋一捊这“七十二疑冢”这档子事,《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曹操临终嘱托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以免被人盗挖,这也符合小说里曹操多疑的性格,何况漳河两岸确实有起伏不断的小山丘,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这说法还是被老百姓津津乐道的。
然而我们可以找遍《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料,根本就没这说法,得不到任何印证。据史载曹操在临终前确实对自已死后安葬在哪里有交待。曹操仰慕战国时治河投巫的西门豹,所以希望自已安葬在邺地西门豹祠附近。从后来曹丕,曹植所写的一些悼念文章来看确实按曹公的遗愿办了。作为佐证,包括晋代陆机的文章里也记载了曹操邺城下葬的情况,连司马懿都有护灵邺城入葬的记录,所以“七十二疑冢”
的说法那是小说虚构,无稽之谈,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方面对所谓“七十二疑冢”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考证这些都是南北朝 王公贵族的墓葬群,与曹操毛关系都没有。
“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何而起,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最早能看到的是北宋名人王安石的“青山如浪入彰州,銅雀台西八九丘”,到了南宋俞应符的“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连南宋范成大都声称自已曾亲眼见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经过这些文人的笔墨,再以讹传讹,这“七十二疑冢”的事就由虚化实了,等到明代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这事已经想当然是事实了,而且更符合小说中曹公性格,罗贯中当然乐于继承这个说法了。
最后还是回到老话题,曹公的墓在哪?由于曹操交待丧事从简,不封不树,除了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历经战乱,特别是南北朝和唐宋间五代乱世,几个朝代过后,曹墓已无人知晓了。唐代时人们对曹墓位置还知道点,唐太宗还在征高丽途中拜谒过,到了唐后期,李元甫在《元和郡县志》中仍明确记载曹墓在邺县城西三十里处。可一经五代乱世在《太平寰宇记》里就只知道曹墓在邺县,可能连地面仅有的一点点标志物都没有了,具体方位就无从知晓了。
等到再研究曹墓时已是近代的事了,从曹操的《终令》,《遗令》中可知他的墓就应该在西门豹祠之西,这个西门豹祠就是关键节点。本来有人指出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西门豹祠就是《终令》中的西门豹祠,可后来一考证这个西门豹祠是在曹操死了三百年后北齐建的,所以被否定了。
后来又戏剧性地在河南安丰乡出土了一块原属西门豹祠的石刻,据考证是北朝五胡之一后赵政权时刻的,相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西门豹祠石刻原物,让那个原本被否定的河南安丰乡丰乐镇西门豹祠的建造年份一下子往前推了几百年,变成了重要物证。不久,又出土了同前面那块石碑同时代的一块墓志铭石刻,墓志铭主人是当时一个当官的名叫鲁潜,尽管一千六百年过去了,字还很清楚,上面有一句关键的话就讲本墓“在曹操墓西北方五百步”,这一下子似乎揭开了千年谜团,在墓碑出土处东南方向五百步就是曹墓了。
说实话,确定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这本身就是一个具体考古问题,不是笔者跳进故纸堆里而后三言两语就讲清楚的。包括前几年发现并发掘的“曹操墓”,也是纷争不断,笔者不是文史,考古业内人士,也不能妄自猜测。但有件小事不得不跑题顺带下,当年于禁投降关羽后又回到曹魏,被曹丕暗中羞辱,命人在曹操墓中刻上于禁投降的情节,不知当时专家有没有发现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谢谢。)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死前留下遗命:“于彰德府蒋武城外,设疑家七十二冢,误令后人知人知我葬于何处,恐为后所发掘故也”。正是因为文学创作,使得曹操墓在历史长河中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属于文学创作,其中“尊刘抑曹”的主观意识很强,曹操死后设立七十二疑冢,也正符合了他一生“多疑”“奸诈”的个性。
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所谓的曹操下葬地漳河岸边的“七十二疑冢”,是北朝的大型墓葬群,曹操墓也并不在此。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死后葬于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其实早在2009年,就确定了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墓主人正是曹操。经过考证此墓为薄葬,也比较符合历史上曹操对于死后“丧葬从简”的要求。
就在今年三月份还有一个“乌龙事件”。
当时很多媒体都在转载一个“曹操遗骸被确认”的重磅消息,后来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官方辟谣,说曹操的遗骸其实在2009年就已经发掘,并进行了初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