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俗语说:“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这句话是古人从无数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仅有道理,对我们当今仍有警示作用。

“五人三姓莫走路”,意思是说五个人三种姓出远门不要同路,因为这里存在姓氏多与少的比例问题,如“三一一”,“二二一”的搭配,过去很讲究同姓同宗,五百年前是一家,故同姓更为团结,如果同路姓氏人多就占优势,姓氏人少的就处于劣势地位。这个五人三姓也不是实指,而是讲姓氏多与姓氏少同路的优劣。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治安环境差,强盗路霸猖獗,出远门路上危机四伏,如果五人三姓路上遭遇到这样的危险,姓氏少的则会被姓氏多的人推出去做挡箭牌,凶多吉少;另外人心难测,同路姓氏多的难保不会对姓氏少的人起歹心,谋财害命。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外出真要多长个心眼,就是如今,诈骗、盗窃、谋财害命的案件还时有发生,特别是快到了年关,在外工作或打工的人千万要注意自身和财产的安全,不能掉以轻心。

“三十六人莫过渡”,三十六这个数字在过去意味着多的意思,如《三十六计》,在这里36也不是实指,而是指满载或超载的意思。过去的小木船最大载人量为36人,而对于使用时间过长的小木船,就不一定还能载36人,新旧总是有差别的,如果旧船再载36人,也可以理解为超载。所以俗语“三十六人莫过渡”,就是告诫人们满载或超载是有很大风险的,特别是对那些不谙水性和老弱病残的人来说,一旦翻船就是灭顶之灾,因此宁愿等下一趟,也不要去挤上船。这句话拿如今来说,也有道理,不管是坐船还是乘车,超载总是有巨大风险的,这样的交通事故也不少见。

这句俗语讲的是古代出行中的防范禁忌,表达了古代先贤的智慧经验。俗语里有许多关于出行的,比如“一人不入庙,二人不看井,父子不同船,五人三姓不走路,三十六人不过渡”等等,甚至还说不能与爱放屁的人一起走远路,连屁事都被观察和考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俗语中对经验的关注。

那么,“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是什么意思呢?包含着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

五人中有三姓,我们可以分析出其中的排列关系,三姓的序列只有两种形式221和311。这里,我们着重注意其中的1是属于单独的,如果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都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面临着被宰杀的局面。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出行原则,考虑的主要是怕被孤立地危险。

应该说,在古代,由于法制不健全,出行的环境没有保证,社会中又流行着同姓同宗的观念,孤姓在团队中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本着谨慎安全的原则,提出了这样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而“三十六人不过渡说”讲的是有关集体出行的防范,这个渡人们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是坐船,有人说是木桥。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这里的渡到底是什么?

查看字典我们知道,渡可以作为名字和动词用,动词的意思是横过水面,包括吊桥和乘船。名字的意思就是渡口。所以,我们先可以界定这句俗语讲述的是过水的防范。

那么,为啥是三十六人,这个数字代表着什么?

在过去,三十六属于一个代表数字,比喻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过去的三十六行,后来才变成七十二行,道教里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三十六被当做一个界限的数字,为顶端的数字。另外在过去,三十六和七十三与八十四都是需要避讳的数字,这个是源于周瑜的年龄,孟子孔子的年龄所避讳的。

如今,我们明白了,三十六人不过渡的意思了,说的就是一种忌讳,同时也是代表最多的人数。其实从安全的角度来看,人多乘船或者走吊桥,危险系数会大大增强。即使站在渡口,这么多的人,一旦拥挤,掉入江河也有生命危险,所以,在无情的洪水面前更应该懂得安全意识。

这句俗语讲述的出行防范,如今已不适应了,如今法制健全,出行快捷,安全,但其中防范的意识还是要被我们提倡的,毕竟智者多虑,才能百无一失,朋友们,您们认可这种看法吗?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