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为什么能绵延不绝?与《周易》的《萃》《涣》卦有关吗?

世界许多古老文明已经消失,只有中华文化明还在绵延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中国文明为什么能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华民族的同化力和凝聚力,中国长期统一为主调的思想,中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中华文明特有的谱系文化,中国古代发达的经济,先进虳的科技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的影响和对宗教文化处理为式, 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正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内在根源。

我们从圣哲之求道看出,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到了汉代时期从贤达之弘道看出,汉高祖刘邦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

清代咸丰、光绪年间以士民之循道为准则,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

以上简略的论述说明,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为华夏文明演进而求道的先哲,涌现出从思想家到乡绅的庞大的弘道队伍,更有一代接一代的民众真心诚意地循道、难以计数的志士仁人不惜以身殉道。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仁义之道这一宝贵遗产,从古人的嘉言懿行中获得启迪,引归身受。

我的问题我来答,欢迎有不同意见的笔友前来吐槽!
《圣经》是人类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周易》则是人类被解释版本最多的书籍。解释《周易》的大多数解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一部书籍,它的每一个章节都会有一个中心主题,其内容必然是围绕着这个中心主题展开,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解释《周易》的书籍,没有一位解家在自己的书中说明他所解的每一卦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这也说明其实他们也不懂《周易》,这也就不能怪大家无论看了谁的书,都还是一样在云里雾中。
“萃”,为汇聚、聚集之意;“涣”,为涣散、离散之意。《萃卦》的中心主题是“人心已经汇聚在一起了,此时该注意什么问题”,《涣卦》的中心主题是“如何汇拢、凝聚涣散的人心”。此二卦虽方向不同,但目的结果相同,目的与结果相同,那么使用的手段就很有可能相同。
《萃卦·卦辞》曰:“萃,亨,王假有庙。”
《涣卦·卦辞》曰:“涣,亨,王假有庙。”
果然,二卦所用之手段相同。
“王假有庙”,大意为:“古代君王率领国人到庙堂中祭祀祖先、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大圣先师孔子以凝聚天下人心。”程颐先生之《伊川易传》对此解释曰:“王者萃聚天下之道,至于有庙极也。......萃合人心、总摄众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过于宗庙,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庙则萃道之至也。”

1937年年初,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全民抗战爆发,四月五日,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前往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初祖――轩辕黄帝,
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
......。
中国共产党祭文: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懂得追思先代与过去的人,才有更坚定的决心去捍卫未来。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同祭祀轩辕黄帝后,在“还我河山,卫我主权”的号召下,中国人民迎来了全民抗战的高潮。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这一点为大多数国人所认可,从其《萃卦》与《涣卦》的主旨看,正是此二卦指导了中国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绵延不绝,从而让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史上的唯一,《周易》与有力焉!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