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文化内涵指的什么?

简单地说,北斗信仰是我们先祖自然崇拜中规格最高的信仰,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根文化。祖先们,将北斗看作是方向、季节、时间的标尺,并通过对北斗运行规律的观测,慢慢地参悟出一套中国特色的时空观和价值观,并抽象成应用在风水、占卜、数术、兵法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如果掌握了北斗背后的奥秘,就好比拿到了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粗略的盘一盘“北斗”,这个挂在北天之上的“天道显示器”。

壹丨北斗,自然运行法则的“显示器”

有道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如果按照自然的法则去生活、劳作,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宇宙是那么的博大,苍天是那么地遥远,大地是那么的广袤,怎么才能去摸准他们的运行法则呢?

祖先们通过实践慢慢地发现,寒来暑往、昼夜交替这种带有明显周期性的运动规律似乎可以帮助他们解开“天道”帷幔的一角。

为了发现更多的周期律,古人们把视线放到了苍穹之上,他们发现永远悬挂在正北方夜空中的那颗璀璨的北极星就好像一个灯塔,而它身边那群勺子形状的星座,似乎与各种周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大量的观测,祖先们发现,那把勺子似乎就是天道的显示器,通过它运动规律的观测,可以推导出各种奥秘。

贰丨北斗,挂在北天之上的“时钟”

在没掌握各种复杂的理论之前,北斗七星给祖先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它们永远在绕着北极星做逆时针旋转。

通过观察,祖先们发现,北斗的旋转周期正好是“一个寒暑”。

当大地上刮起东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东方,这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南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南方,这意味着夏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西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西方,这意味着秋天即将来临;当大地上刮起北风时,北斗的斗柄会指向北方,这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

祖先们发现,如果将斗柄的旋转面等分为12份,那么每一份正好与 “月亮朔望”的周期相吻合,如果将这个旋转面平分为360份,那么每一份正好与“日月交替”的周期相吻合。

也就是说,北斗的斗柄每旋转1°正好是一天,每旋转30°正好是一月。

如果把这个旋转面上画上清晰的刻度的话那么就可以准确地知道自己身处哪一月哪一天。

月份的刻度叫做“周天十二辰”,这个名字看官们是不是有点陌生?

如果土鳖君写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不是会变成熟悉的好朋友。

没错,“周天十二辰”就是“十二地支”。

古人把“子”位放到北斗的斗柄指向正北的月份,此时正好是白天最短,寒夜最长的冬至时刻,也就是天地之间阳气最少,阴气最盛的时候。

祖先们又把北斗的旋转与阴阳的消长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在古人的眼中,阴阳是普适于世间万物的一般规律。那么一月之中,一天之中都会有阴阳的此消彼长。

于是祖先们把天上的“十二辰”投射到大地上,将大地的东南西北也等分为12个区域,同归对太阳影子在十二个区域的落位(当然,太阳下山之后,日影的落位是古人想象出来的。)。

如果将北斗斗柄指向、月亮的望朔以及日影的落位三者结合起来,祖先们就掌握了时间的奥秘。

叁丨北斗,挂在北天之上的“神明”

占星术,是人类最古老,最传统,最长命的占卜之术。放眼全球来看,无论哪个种族,哪个文明,哪个时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占星文化。

中国最古老的占星术就是在“观北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曹魏时期著名的术士管恪就说;“凡人祈求,皆向北斗

所以,中国古代负责授时的国家机构—钦天监,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观北斗。

为了方便占星,祖先们给北斗七星分别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从勺子尖到勺子把依次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术士们,给这七颗星星分别带上了官帽子,让他们有所职权。

天枢为贪狼星君,主欲望。

天璇为巨门星君,主权威。

天玑为禄存星君,主财富。

天权为文曲星君,主文采。

玉衡为廉贞星君,主是非。

开阳为武曲星君,主秩序。

摇光为破军星君,主勇猛。

北斗七星再加上斗柄延长线上的隐藏着的“玄戈和招摇”二星,便组成了“北斗九星”。

北斗九星主要应用于“奇门遁甲”和“风水堪舆”之中。在奇门遁甲中,他们分别叫做“天蓬、天任、天冲、天辅、天禽、天英、天芮、天柱、天心。”在玄天风水学中,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宫飞星。

中国的传统医学主张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上有什么,人体内就有什么。祖先们认为,北斗九星如果把北斗九星投射到人的身体上面,就是“九窍”。能看到的“七星”就是脸上的“眼耳口鼻”,看不见的“两星”代表着下半身隐藏在内裤中的“尿道和肛门”。

传统医学认为,人死之后,魂魄会从九窍离开人体,所以就有了“北斗注死”的说法。

看过《三国演义》的看官们应该都知道,诸葛亮在五丈原上以“七灯”续命的桥段。

诸葛亮说 “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但主灯被魏延碰翻,结果卧龙身死五丈原。

那问题来了?

为什么这里“七盏灯”,而不是九盏灯?

因为在传统医学中“北斗七星”还代表着“百会、天目、膻中、夹脊、命门、关元、海底”七穴,这七个穴位是人体阴阳交汇的关键区域。

另外,“北斗七星”还代表着“天冲、灵慧、为气、力、中枢、精,英”七魄。他们的归宿都在“斗府”。

所以道家才会有,“七灯续命”的说法。

将“北斗崇拜”发扬光大的是我国本土的道教,道士们认为“北斗”是天上重要的神祇,是载着“天帝”四处巡视的“天车”。《甘石星经》中说,“”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
如果能借助“北斗”的力量去做某些事情,就好比开了外挂。

所以道家开发了很多,向“北斗”借能量的方法。

比如在做驱魔降妖法事时,要按照北斗的排布“踏天罡北斗步”;如果遇到强敌,全真七子会组成“天罡北斗阵”;在道袍、符纸、拂尘、桃木剑上画上“北斗”等等。

除此之外,“朝真拜斗”还是道教中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重要科仪;《北斗经》也是道教消除罪业,福寿臻身,远离诸祸的重要经书。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北斗七星的“文化内涵”太深邃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文明的起航,与北斗七星的指引密不可分。

汉字的“文”,本义是“图画”“图象”。天上的“图画”“图象”,就是“天文”。

《易.贲.彖》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大有.彖》亦云:“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天文”映射于人世,“人文”才得以“明亮”。

“观天察时”,应其而行,才得以顺利通达。

这是上古先民的哲学概括,也是代代辈辈的实践总结。

出于生产和生活的必须,中国远古先民就开始观测天象。上面说到的“观天察时”,有更准确的表达,叫“观象授时”。

“观象”,无非分为白天和夜间。

白天,阳光刺眼,人们采用了“立杆侧影”的方法。这个“杆”,称“髀”,本义是人的腿骨。可知,最早的侧影,靠的是观察人影。

夜间,居于北半球的古代先民,很自然地抬头望向北方夜空。于是,在夜空的北端中央位置,发现了“北斗七星”。

第一,北斗七星十分明亮,易于看到。第二,星象稳定,现代天文学证明,近万年来,其所在视觉位置几乎没有变化。

(河洛古国北斗九星)

何时的古人观察到了“北斗”?

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发现了蚌壳雕成的“北斗”图形,就是说,真正发现并引起注意,肯定还要早得多。

距今5000多年的“河洛古国”遗址,不仅发现了“北斗七星”图形,还发现了两颗“伴星”,成了“北斗九星”。

神奇的是,智慧的先民,把“七星”想象成“斗”的“图形”“图象”。

《诗.大雅.大东》云:“惟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东汉北斗帝车石刻图)

仅凭“北斗”之变化,古人已可区分“四时”。

北斗七星,四星如斗,三星如杓。

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谢敕贲看讲启》云:“均斗杓以命四时”。

“斗杓”亦称“斗柄”。

《鹖冠子.環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不但凭藉“北斗”可以区分四季,还可以精确到月,即所谓斗柄所指具体之辰,称“斗建”。

如,正月斗柄指寅,称“建寅之月”;二月斗柄指卯,称“建卯之月”。

《汉书.律历志》曰:“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

以“北斗”作为基准坐标,上古先人建立了完全的星象体系。

第一步,古人重点观测了“北斗”的两侧,发现了东方的“角宿”和西方的“参宿”,而且总结出了“北斗”运行与此二宿的关系。

《史记.天官书》说,“杓携龙角”,“魁枕参首”。

古人以这二宿为主,划分了天上的东西二“宫”——“东宫苍龙”和“西宫白虎”——“角”即龙角;“参”为虎首。

向南观测,古人又发现了“南斗”。

《史记.天官书》讲了“北斗”与“南斗”之关系——“衡殷南斗”。

司马迁说,“北斗”三星之勺的延长线,指向“东宫苍龙”的角宿;“北斗”四星之魁指向“西宫白虎”参宿首星;“北斗”第五星“玉衡”引出的直线,指向“南斗”。

(汉瓦当四象)

距今6500年前的西水坡遗址中,北侧“北斗”蚌壳图形的东侧和西侧,分别是蚌壳组成的龙虎图形。

接着,古人又划分出了“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

这样,古人将整个星空,划分成了“四宫”,也想象成了“四象”。

这“四象”,分布于从地面观测太阳的周年视运行轨道的东西两端和南北两侧。每“象”,包含七个恒星群,称“七宿”,合共“二十八宿”。

(汉代北斗石刻图)

古代先人对上述恒星的观测,是异常坚韧和持久的,每个星宿,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被观测“星”,古称“据星”。

正是这样持续数千年的观测,古先民们,建立起了庞大精确的“时空体系”。

《史记.天官书》记载了长期被观测的“星官”91个,恒星500余颗。东汉,张衡所记录的“常明星”,即恒星,达到2500多颗。

而这一切,都是从最早对“北斗七星”观测开始,并以此为基准进一步延续而逐渐完善的。

(新石器时代北斗神像)

古人在观测“北斗”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分野”,即“天地合一”理论。

《史记.天官书》云:“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汾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这讲的,大约是公元前两千年以前的原始“分野观”,考古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山东至浙江一带古代文化,普遍流行“斗魁”图形。

西周墙盘铭文载:“清幽高祖,在微灵处。”这是说,殷王帝乙死后升天,居住在自己的“微灵”分星。

《左传.昭公元年》说,天帝迁高辛氏长子于商丘,迁次子于大夏,分别主祀“大火”和“参星”。

这是以“二十八宿”为依据的“分野”理论。

根据“分野”理论,形成了“星占学”。

《汉志》录天文书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皆有星占内容。班固云:“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行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先秦至汉,诸侯到皇帝,大多迷信星占,汉武帝是典型之一。

前面说到《史记.天官书》中那句“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是司马迁引用《书.尧典》中的原话。

这是说,帝舜不能推辞帝尧的“禅让”,于是正月吉日,举行了摄行天子之政的大典。然后依天象以勤人事,观察“璇、玑、玉衡”北斗七星之星象,视其斗柄方向分别四时、节令、物候,处理“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造”这七个方面与民生有关的要政。

可见,很早以前,“北斗七星”的星象,既是君王行权的依据,又关乎生产和民生。

总体来说,观测包括“北斗”在内的星象,在农业社会,对农业生产具有首要的意义。

但同时,“观象”又对中国古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具体来说,从观测“北斗”开始的“天文观象”,不仅是古人赖以建立时空体系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古代哲学观、宗教观、政治观、与科学观,以及包括祭祀在内的礼仪制度的渊源。

中国的上古先民,正是在天文观测同时,逐渐形成了上述观念,从而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宇宙观,形成了古人对于天、地、人相互关系的深刻思考。

#行业人士招募计划#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