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生活在非洲,那中国古代的石狮子的原型在哪来呢?

狮子并非只有非洲才有,亚洲事实上也有狮子分布,即亚洲狮,只不过中原并不是狮子的生活地区,中华文化里的狮子形象,其实也是外来的。

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根本就不知道狮子是什么东西,而“狮”这个汉字在当时也没有出现,直到汉朝时期,来自西域的使者带来了狮子,这种与虎平起平坐的猛兽才真正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加上佛家文化的影响,狮子这一形象逐渐本土化,诞生出了石狮。

除了现在广为人知的非洲大陆,其实在古代的西南亚洲地区,都广泛生活着狮子,在美索不达米亚与伊朗高原的神庙雕刻还有壁画之中,有很多的狮子形象,而后随着环境变化,亚洲狮子的分布范围锐减,如今仅仅局限于南亚印度的西北部地区。

不过在古代时期,狮子在亚洲的西南部,数量还是相当多的。

狮子正式进入中原,是在东汉汉章帝章和元年,当时西域的安息国进献了一对亚洲狮,此事被明确记载了下来,而后汉和帝时期,安息国又进献了孔雀与狮子。安息帝国位于如今的伊朗高原地区,是狮子的古代主产区,而除了安息,西域的疏勒与大月氏,也都有进献狮子的记载。《东汉观记》之中也有对狮子的详细描述,不过是将其称作“师子”

而在中原古代的神化传说之中,有一种叫做“狻猊”的猛兽,其传说之中的形象与狮子相当类似,所以久而久之,被人们看作是同一种生物,晋朝时期,狻猊正式被当做狮子的别称,中原的人们开始将传说中的狻猊与现实中的狮子,混为一谈

不过,古代的狮子毕竟只是皇家园林之中所饲养的珍贵猛兽,除了皇族与近臣等少数群体之外,大多数的民间百姓,是很难见到这些进献给皇室的狮子的,事实上,在中原广泛流传的狮子文化想象,与现实中作为动物的狮子,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

汉朝开始,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土,而在天竺即印度地区,狮子也是一种象征着王权与高贵的吉兽,所以狮子的形象在印度非常普遍,尤其是君王的宫殿,还有佛座旁的守护,都会有狮子出现。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狮子的艺术形象也流行起来,相对于难得一见的活狮子,石雕、绘画之类的狮子想象流传要广泛得多。

按照目前的考古发掘,东汉时期的墓葬之中,已经出现了石狮子的雕刻形象,而这种石狮子艺术形象在晋朝与南北朝时代大量涌现,除了在佛寺之类的场所之外,在墓葬、住宅等诸多建筑物门户位置,都会有石狮子出现,作为舶来品的狮子,逐渐形成了一种本土文化,并且在中原广泛流行起来。

不过在这段时间之内,由于中原人们对于狮子形象的了解,几乎都是来自佛寺等虚拟文化之中,并未直接以真正的狮子作为蓝本,所以汉晋南北朝时期的狮子形象,说起来与真正的狮子差很多,甚至说并不像是狮子,南北朝时期的狮子甚至还被加上了翅膀。

直到唐朝,由于国力的强盛,大量来自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原,长安城中甚至也出现了狮子的表演,越来越多的百姓也能看到活生生的狮子,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唐朝时期开始,中原的狮子绘画与石狮雕刻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狮子形象,也基本上就是唐朝时期定下来的

唐朝时期的狮子形象,从走狮变成了蹲狮,原先充满神秘色彩的狮子逐渐真实化本土化,进一步向写实感推进,当时的狮子变得头披卷毛张嘴昂首,神态威严不怒自威,除了雕刻之外,狮子的艺术形象还被用于刺绣、印染、瓷器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普遍

最终,狮子成为了中式建筑之中必不可少的吉祥装饰图案,石狮子在唐朝之后的各类建筑之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并且演变出了千姿百态的各种样子。

提到狮子的出现,就要先提到一个人,张骞。

建元(汉武帝刘彻的年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二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往西走,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让匈奴人给拦住了,人家不让过,把张骞押走并扣在了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一扣就是十年。

这十年张骞始终惦记着这事,终于在十年后的一天,趁匈奴人不备,他带着随从逃跑了……

之后张骞到过大宛(乌兹别克斯坦)、康居(哈萨克斯坦南部)、蓝氏城(阿富汗)等,而且从这些地方又了解到安息(伊朗)、条支(伊拉克)、身毒(印度)等国的情况。

从建元二年到元朔三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一共花了十三年,走的时候100多人,因为条件艰苦,物资储备不足,回到长安就剩俩人了。

七年之后,匈奴人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张骞第二次出使。再往后的十几年,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变的十分频繁,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新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再到罗马,开拓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伊朗)遣使献师(狮)子、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

如果没张骞打通丝绸之路,狮子这动物还不知何时才能引进至中国。

顺便说一句,“丝绸之路”由长安为起点,2000多年后,“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国家统计发展会议也是在陕西西安召开的。

看咱这觉悟……我觉得我这文得上万赞。

书归本正。

物以稀为贵,狮子这玩意来到中国之后,老百姓对其十分喜爱,虽然见过它真面目的没几个,但还是称之为“瑞兽”,这也是自然崇拜其中之一——动物崇拜的一种反映。而自然崇拜对中国民俗文化一直产生着很重要的影响,也导致狮子的形象及文化逐步进入中国的民俗体系中。

而石狮子作为门前装饰的习俗始于唐朝。

那时,政府在长安城内建造的居民区是以“坊”为单位的,这些坊设有围墙和坊门为保障居民安全。在坊门旁常会用一对石块夹住坊柱以防风抗震。

大石块光溜溜地摆在那实在不好看,于是就有工匠在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等瑞兽,以增加气势并寓意祥瑞。宋元时期,坊消失了,但大户人家为了显贵,仍按过去的样式建造门楼,沿袭以前做法在柱石上雕刻狮子等瑞兽,久而久之,柱石上的石狮雕刻便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

自汉代以来,狮子在古人的眼中就被视为祥瑞之物,能辟邪。且狮子体壮雄武,有王者之风。除了镇宅护院之外,将石狮子摆放门前民间还有其他说法,比如石狮的谐音为“实思”,放在门前是要告诫人们要常常思虑家业的来之不易等等。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