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甄宓之死,可以说是三国的一大悲剧。作为乱世之中,集美貌与才华、贤惠于一身的甄宓,最终死于自己丈夫魏文帝曹丕之手,这是她的第二任丈夫。
当魏国建立,曹丕登基后,迟迟不立皇后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甄宓的失宠。
比起在曹丕登基前,或者说在曹丕还没有认识郭氏之前,曹丕和甄宓两人的恩爱,后来曹丕对于甄宓的态度可谓是天差地别,究其原因,最有可能便是曹丕对甄宓的过往有了芥蒂。
和自己父亲曹操不同的是,曹丕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把二婚的女子爱到骨子里的境界。
当年曹操父子攻占邺城,大致是先后跑到了袁府中,只能说曹丕先其父亲一步,提前找到了甄宓,然后向父亲提出了要娶甄宓的要求。这个时候,曹丕生怕父亲把甄宓抢走,于是在得到父亲同意后,曹丕与甄宓拜亲成为夫妻,甄宓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反抗很难说,但是不久,曹叡便出生了。
很难想象,后世那个冷血的魏文帝在新婚的这段时光中十分温柔,正如他所写的《燕歌行》: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和袁熙的婚姻中甄宓并没有生育,所以和曹丕的生活才真的更像是夫妻生活,甄宓也很快汇入了这个妻子的角色,做一个贤妻良母。
甄宓在嫁人之前就已经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子。比起历史这块巨大的背景板,无数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大多都如行尸走肉一般,甄宓却是不同,自幼有着聪慧的头脑,有着一定的政治思维。
她很喜欢学习。趁着自己的家世还算可以,甄宓作为女子能在东汉末年的社会中读着大量的知识,奠定了她比别人更加优越的精神和思想条件。对于甄宓,除了她是曹丕这一个身份比较著名外,她曾经倡议母亲“救死扶伤”一事也是三国之民间经典:
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她本人肯定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思维的,唯独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极深,即便有这样的政治才能,也只能用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倡议母亲救助穷人,既可以保全自己家人的财富,也可以获得好的名声,这种双赢的好建议,也算是甄宓的人生最大的一个成就了。
再才思敏捷,甄宓也不过是个漂亮,而且必然只能成为他人之妻的传统女子,只是比起大多数人的穷酸归宿,甄宓可以嫁入豪门,例如嫁入如日中天的袁家,去当袁绍的儿媳妇。
在成为袁熙妻子的时期,甄宓就迅速进入了儿媳的状态,对于自己的婆婆刘氏十分孝顺。在东汉末年,战乱是社会的主旋律,但是东汉末年,也是我国贵族“八卦绯闻”最多的一个时期。先是貂蝉和吕布,再到曹操征战岁月中所爱过的那些美貌有名的人妻,还有大小乔,而甄宓也并不例外,人不出门,但是美貌天下皆知。
曹丕在匆匆冲入袁府的时候,甄宓的婆婆帮她遮掩了面容,她知道儿媳妇长得太漂亮会召开他人觊觎,但是她也没想到,曹丕竟是为她而来: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甄宓的命运是悲惨的,当然啦,在曹丕冲入袁府的时候也发生了狗血的剧情。因为甄宓的婆婆发现曹丕被自己的儿媳妇迷住的时候,她不是愤怒地指责曹丕觊觎儿子的老婆,而是和儿媳妇说这下子就不用死了。这个场景里,刘氏是有些劫后余生的意味的,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妇女的三从四德并没有那么严苛。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一家子人,甄宓这不得不嫁。
但嫁给了曹丕后,甄宓没有说自暴自弃。还是很迅速地进入了状态,而且还成为了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婆,她给曹丕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让曹丕自己都没反应过来,而这个建议也成为了后来甄宓被赐死的导火索,她向曹丕提了什么建议?
她建议曹丕娶多两个貌美的媳妇,理由是以前黄帝就是老婆够多,后代也够多,这样一来,这一脉的传承就会旺盛不会断绝。试问,这样的老婆说不喜欢?
大方好看,通情达理。
那么后来嘛,果真如甄宓所愿,曹丕找到了郭氏,这个郭氏就是后来的曹魏第一任皇后,也是魏明帝曹叡名义上的后妈,但是后来曹叡为了给生母甄宓报仇,也把这个郭氏给逼得自杀了。说到报仇,其实也就说明了甄宓之死和郭氏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包括“被发遮面,以糠塞口”,都和她有关。
甄宓日子还是这样过着,随着局势变化,丈夫和公公经常出征,甄宓还是像以前一样尽孝,也颇受婆婆卞氏的喜欢,甄宓和卞氏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对模仿的“婆媳”,其中甄宓的孝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后来郭氏逐渐看甄宓不顺眼,甄宓长得好看,还孝顺,曹丕日后前途无量,是个精明的女人自然都会争宠。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帝,但是很奇怪的是,曹丕没有立皇后。为他生出了曹叡的甄宓,此时就在其他后宫的谗言下被他疏远。
可是实际上,曹丕让郭氏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皇后”,故意冷落甄宓,而且还逼着甄宓与儿子曹叡分离,这也导致了曹叡对于母亲之死一直都在迷糊的状态中。曹丕有着三个新宠的后宫,甄宓不服,但是她不是像个泼妇一样大闹,而是写下了一首诗送给曹丕,可这首诗效果却适得其反,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塘上行》。
而后,甄宓和曹丕的关系越来越僵,曹丕身边的郭氏一边进谗言,而且朝堂的大事不顺,曹丕决定赐死甄宓出气。
甄宓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丈夫手中。
而且死了还不要紧,曹丕还让人把甄宓的遗体“被发遮面,以糠塞口”,其实这个提议很有可能是郭氏提出来的,因为这种狠毒的心机,唯有后宫擅长。这种打扮的核心意义很简单,那就是让甄宓死后,不被地府的人认出来她是谁,也开不了口诉说冤屈,再说简单点,就是让她做孤魂野鬼。
这也是后来魏明帝明明那么尊敬郭皇后,都还是要逼她自杀的原因:
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后来曹叡为了给母亲出气,也让人把郭皇后打扮成同样的惨状下葬。曹叡逼杀郭皇后,其实就很明确地证明了甄宓之死还有死时的惨状,肯定是郭皇后直接推动的。不然的话,一位皇帝逼死太后,后世背的骂名可是洪水猛兽。不过总的来说,曹叡始终都算是一个大孝子。
再说回甄宓,其实她那样的奇女子,就是多了几分直率,少了一些心机。甄宓这样的才女,其实放在三国的故事里并不完美,这也是为什么后人传她与小叔子曹植的暧昧故事的缘由。
这就是两个可怜但是却看似可以惺惺相惜的人。
甄宓是一个遗憾,要怪,就只能怪这个时代啊。
曹叡后来追封甄宓为皇后,所幸如此,在后世我们还能知道这位奇女子,这位“洛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甄宓是曹丕的原配夫人,魏明帝曹叡的生母,38岁时被曹丕赐死,甄宓死后被人“披发遮面,以糠塞口”。是谁侮辱死后的甄宓呢?
这个人不是曹丕而是曹丕的宠妃、甄宓的情敌郭照郭女王,郭贵妃为何这样做呢?
说来话长,甄宓原本是袁熙的新婚妻子,袁熙是袁绍之子。建安九年(204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留下甄宓照顾婆婆,不久曹操和其子曹丕率军攻下了邺城(河北临漳),俘获了袁熙的妻子和一家老小。
(甄宓)
当时曹丕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是军中的先锋官。他一看甄宓长得很漂亮。
当时世面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南方有二乔,北方甄宓俏”。曹丕“惊艳落剑”,一边命人把甄宓保护起来,一边求见父亲。
曹丕见到曹操后说“父亲大人,我相中了一位女子,恳请父亲赐婚”。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吾儿长大了,也到婚配年龄了,不知是谁家的姑娘?”曹丕一五一十讲了一遍。
曹操一听心中暗暗叫苦,原来他早就得知甄宓是个美丽女子,这次攻打邺城就是为了得到此女,谁知却被儿子抢了先机。
既然儿子相中了,当父亲的也不好意思和儿子抢吧?于是爽快恩准了曹丕所请,择日为二人举行了豪华婚礼。
从此后,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
(曹丕和甄宓)
转眼半年过去了,曹丕告别了妻子随父上了战场,甄宓留下来照顾婆婆汴夫人。
常言道“当年媳妇当年娃,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甄宓为曹丕生下了一个胖小子,这男孩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四年后,甄宓又为曹丕生下了一个女孩,这女孩就是后来的东乡公主。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甄宓完成了她生儿育女的使命,然而婚姻却陷入了危机。
原来曹操去世后,曹丕承袭了魏王爵位,不久汉献帝刘协禅位,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当了皇帝后宠幸郭照郭贵妃,郭贵妃比甄宓年轻且有心机,加上甄宓长年在邺城老家上照顾老下抚养小,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渐渐地曹丕对甄宓产生了厌倦心理,越来越冷淡甄宓。
(郭照郭贵妃)
这时郭贵妃为了和甄宓争皇后位,开始诋毁和污蔑甄宓,她吹枕头风说:“甄宓生的儿子是袁熙的种,皇上喜当爹了”。曹丕听了不置可否,心中犯了嘀咕,推算日期是自己的,但架不住郭贵妃忽悠,始终半信半疑。
这时候甄宓对曹丕也有意见,毕竟自己为曹家付出了心血,于情于理当皇后天经地义,可曹丕迟迟不表态,自己却成了一个怨妇,难免不发发牢骚,有时还去京都洛阳找郭贵妃理论一番。
此时曹丕早已看甄宓不顺眼了,每次都向着郭贵妃说话,到后来曹丕对甄宓怨恨不已。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丕在郭贵妃的鼓动下遣人赐死了甄宓。
(甄宓)
郭贵妃不放心,亲自去邺城查看。
她看到服毒自尽的甄宓双目圆睁,她怕甄宓的冤魂到阴曹地府申诉,把甄宓的长发覆盖在她的脸上,意思是让她无脸见人。“以糠塞口”意思是让她说不出冤屈。做完这些,郭贵妃长吁了一口气。
不久,曹丕立郭贵妃为皇后。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