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子打耳洞吗?
小时候就听母亲说过,她的耳朵上面的耳洞是外婆用两个小米粒给她碾出来的,想想就觉得疼,都是上代传下来的。古人打耳洞除了米粒还会用绿豆碾薄,耳垂神经麻木后用烧热的针穿过。还有自小用铅做的铅环,两边为针尖状,挂在耳垂,铅针入肉,逐渐成孔。
古代女子也打耳洞,还是很多兄弟民族的习俗。最近对打耳洞印象比较深刻,倒不是红雨身边增加了打耳洞的人,而是在前不久很火的《延禧攻略》第一集,乾隆选妃的时候,聂远饰演的乾隆皇帝对一位秀女“一耳三钳”的满族传统装饰非常认可。后来专门查了一下资料,还真有这个记载:
“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就是说一个耳朵带三个耳环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晋书》也有记载说“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可见耳环这种东西是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开始的。古书中也有记载说“兴于蛮夷,盛于华夏”,耳环作为饰品兴起于游牧民族,最后在整个华夏民族流行。
汉朝乐府诗中就有“耳中明月珠”这样的句子。最开始的时候,耳环这个东西并不是用来装饰的。尤其是在汉族人群中,最开始以铃铛的形式挂在女子耳边,以防女子入夜私会情夫。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
在明朝的很多文人笔记中依然有佩戴耳饰是下贱者为之,可见佩戴耳饰的认可度一直到明朝仍然有异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耳坠对于人气质的提升逐步的得到人们的认可,尤其西方思想的传入,耳环佩戴逐渐成为我国的普遍审美。
文/红雨说历史
我们贵州以前是用皂角刺直接穿孔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