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提起诸葛亮,中国民间老百姓都知道他上懂天文、下知低理,能掐会算、有时还能呼风唤雨。诸葛亮能登上神坛,得力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故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民众的心里诉求,这得从复杂的历史大环境说起。
其一,《三国演义》是作者以蜀汉割据政权为正统,将曹魏的领导人曹操说成篡汉的奸贼;无视曹操统一国家的大业,而极力歌颂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造成国家在即将统一时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动。
其二,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人物。当时,蒙古大军催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袭。腐败的南宋小朝廷已没有德高望重、一呼百应的领袖人物,小皇帝是个傀儡。这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势。
在节节败退之时,中原广大民众呼唤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人物,希望他能顶天立地站出来改变历史!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物呢?现实中没有,那就只能从“小说”中寻找。既然已选中蜀汉政权为旗帜,诸葛亮当然成了民众中唯一的人选。
以上是《三国演义》里有点神化的诸葛亮,那么现实中真实的诸葛亮呢?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即占领荆州、益州,争取西南各族的支持,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后来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政期间励精图治,实行屯田,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五次大举出兵伐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葬定军山。
诸葛亮一生好学,他分析能力非常的强,言之有物。他能把书上看到的东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归纳总结出来,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他看问题、判断事物非常的准。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身高八尺,是个大帅哥,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少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住在隆中种地为生,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崔州平、徐庶与诸葛亮都有很厚的交情。
诸葛亮是黄承彦的女婿,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诸葛亮家世算是很不错的。在那个重视豪门世族的年代,诸葛亮想当个官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他偏偏选择种地,等待明主。当然,在这期间,诸葛亮也一直在找人给自己打广告宣传。
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自荐成为刘备的谋士。徐庶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强调诸葛亮只能去拜访,不可能随便把他召来的。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要刘备夺取荆州、益州,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再与孙权结盟,北伐曹操,成就霸业,兴复汉室。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算是跟随刘备,正式出山了。
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
诸葛亮在茅庐里的战略策划,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即使中间意外重重,他也一直在为之坚持、努力,到死也没放弃。诸葛亮的长远战略眼光不是说能学到就能学到的,但他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可以学到的。
刘表长子刘琦,也非常器重诸葛亮。刘表不喜欢刘琦,刘琦常常找诸葛亮商量保全自己的办法,但诸葛亮总是拒绝。最后刘琦来了招上屋抽梯之计,诸葛亮便以春秋晋文公的例子,要刘琦找机会离开襄阳。刘琦趁黄祖死去,借机脱身去当江夏太守。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性谨慎,绝不把自己置于漩涡险地之中,刘琦也算是他的老表了,诸葛亮也是在确保没有后患之下才给他出主意。这就是谋士最基本的要求,谋人。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纵使有通天之才,也是在吹牛而已。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琮都没给在樊城的刘备打招呼,直接投降了,搞得刘备措手不及。刘备仓促间率领樊城军队、百姓难逃。曹军追击,打败刘备,并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只能离开刘备,去了曹操阵营。
刘备逃到夏口,诸葛亮劝刘备向东吴孙权求援,并出使东吴,去柴桑为孙权分析形势,强调刘备的优势,指出曹军的劣势,劝孙权联刘抗曹。在诸葛亮、周瑜、鲁肃的劝说下,孙权最终同意联刘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
刘备穷途末路,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体现出诸葛亮卓越的外交才能。
诸葛亮舌战群儒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胜夺取荆州南部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派他督守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三郡的赋税,补充军需。
诸葛亮从这个时候就开始表现他的内政才能。
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请刘备入蜀帮忙攻打张鲁。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全留下镇守荆州。
刘备与刘璋决裂,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军沿江逆流而上,分头平定沿江两岸各郡、县,与刘备汇合围攻成都。
诸葛亮从这时开始体现他的军事能力,只是一路太过顺畅,这段经历反而容易让人忽视。
刘璋投降,成都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并代理左将军府的事权。
在这期间,关羽听说马超归降刘备,因与马超不认识,便写信问诸葛亮马超武艺如何。诸葛亮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勇猛超群,一代人杰,像英布、彭越一类人。马超与张飞并驾齐驱,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众、卓尔不群。关羽因此十分高兴,将信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
这说明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差,关羽有事写信问诸葛亮,看到诸葛亮的褒扬引以为豪,这说明他们关系是很不错的。诸葛亮高情商,关羽直性子,一文一武,都有真才实学,是很难搞不好关系的。
刘备得益州后,孙权搞事情,派吕蒙夺荆州三郡。刘备率军回公安与孙权争夺荆州,以及后来与曹操的汉中之战,诸葛亮都负责留守成都,处理后方政事,足兵足食,为前线提供兵源物资。
诸葛亮这时候完全相当于刘邦的萧何了,在后方为前线提供资源,既体现诸葛亮治国之能,又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对刘备也忠心耿耿,关羽败亡后,诸葛亮借机劝刘备除掉刘封,替刘备下定决心,解决后患。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
公元221年,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劝刘备称帝。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以丞相身份总理尚书事,并享“假以符节”的权利。张飞死后,诸葛亮兼任司隶校尉。
蜀汉丞相诸葛亮
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伐吴,秦宓、赵云劝谏刘备,刘备大怒,秦宓下狱,留赵云都督江州。诸葛亮情商高,做人圆滑,应该是知道刘备的心思,知道劝谏没用,也没见他发表意见。但是秦宓因劝谏惹怒刘备,被判死刑,诸葛亮求情才改判秦宓下狱。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将秦宓弄出来重新启用。
诸葛亮对刘备是忠心耿耿,但又不像其他忠臣,见刘备做错事非要死谏。诸葛亮是非常务实的,不做无用功,既然劝不了刘备,只能全力支持,保留有用之身收拾残局。
公元223年,刘备永安病危,托孤诸葛亮。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署,让诸葛亮自选僚属,全权处理国事。不久,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朝中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一人裁决。这时南方数郡叛乱,诸葛亮考虑到国丧,暂时没有起兵镇压,同时派遣使者出使吴国,改善两国关系,重新结盟。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与庲[ lái ]降都督李恢,门下督马忠分三路平叛,到了秋天彻底平定南方叛乱。这些地方成为蜀国军需费用的资源地,蜀国的国力逐渐恢复起来。于是诸葛亮整顿训练军队,等待北伐时机。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领各军前往汉中,在洒阳扎营。出发之前给后主刘禅写了篇《出师表》,表忠心,顺便教育刘禅做个乖孩子。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以赵云、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虚张声势,吸引魏军主力。诸葛亮亲自统率各军攻祁山,军容整齐,赏惩肃严,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蜀,一时间整个关中地区震动惊惧。
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命张郃率军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令马谡守街亭,马谡违背诸葛亮作战部署,布阵失策,被张郃大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无奈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退军汉中,处死马谡,向全军认错,并向后主请罪,自降三级。后主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一如既往总管全国军政。
公元228年冬,吴国发动石亭之战,打败曹休,魏军东下,诸葛亮趁机围攻陈仓。曹真在诸葛亮年初北伐退兵时就已料到诸葛亮会打陈仓,派郝昭和王双守陈仓,并加固陈仓城加以防备。
诸葛亮见陈仓有防备,想劝降郝昭被拒。无奈之下只好以优势兵力围攻陈仓。郝昭虽然只有一千多人,但他以出色的指挥能力,利用陈仓城的地理优势,抵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昼夜攻打陈仓几天,仍无法攻下,这时曹真派援军前来,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诸葛亮击败魏军,斩杀王双。
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攻打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准备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领兵进取建威,郭淮退守雍州,诸葛亮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后主刘禅借机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
公元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最终退兵。特别是曹真率主力走子午谷,天气恶劣,走不动。诸葛亮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费曜、郭淮于阳溪。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用木牛运送物资,粮尽退兵。魏将张郃追击到木门谷,被蜀军射死。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统率全军从从斜谷出兵,用流马作运输工具,进军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南相持。诸葛亮怕粮草接济不上,分出一部分部队开荒耕种,作为长期驻扎的基础。耕垦的兵卒杂居在渭河附近的百姓中间,百姓生活安定,军卒所种不谋私。蜀、魏两军相持一百多天。
当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蜀军撤走,司马懿巡视蜀军驻扎营地,叹道:“孔明真是天下奇才!”
天意难违,心力交瘁
诸葛亮遗命将自己葬在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需任何陪葬品。
诸葛亮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中没有多余的衣物和钱财。
诸葛亮将弓弩改良为诸葛连弩,制造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推演兵法,设计八阵图,皆得要领。他的很多言论、教令、书信、奏疏被编成《诸葛集》。
公元263年,刘禅诏令为诸葛亮在洒阳建立祠庙。同年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到汉川时,前去祭扫诸葛亮祠庙,禁止士卒在诸葛亮墓附近木马砍柴。
诸葛亮虽没有演义中那么神乎其神,但他确确实实是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发明家、散文家。
诸葛亮在其他方面能力应该都没话说,军事方面总被人诟病,很多人都会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及诸葛亮北伐成绩作依据。
诸葛亮的治军能力,强化军队战斗力是没话说的。诸葛亮“正军”作战能力是非常强悍的,王双、张郃的骑兵都在诸葛亮手下吃过亏,死在蜀军手上。张辽要是率八百骑兵去打诸葛亮的部队,八成也是有来无回。司马懿也一直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作战,只能坚壁防御。
诸葛亮为人诟病的是“奇军”能力,即以奇谋取胜。诸葛亮生性谨慎,蜀汉也家当有限,诸葛亮实在是没有豪赌的资本,打仗本就是要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谋取胜利。至于那些鼓吹子午谷奇谋的,那是完全无视了曹叡、曹真、司马懿、郭淮那些人的存在。只知己,不知彼,轻视敌人本就是自取灭亡的事。如果计划失败,蜀汉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万兵马,还有魏延一员大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对蜀汉的打击绝对不轻。假如魏延失败投敌了,那结果不堪设想。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北伐本就是以弱攻强,虽奇谋为短,也不代表他军事能力不行。诸葛亮以倾国之兵,长途跋涉,在粮草不济之下,还能在征战中占据主动,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拿不下,军事能力就不行了吗?曹操带领一群文臣武将,以优势兵力在汉中转悠了个把月,不也是拿刘备没办法吗?在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找出他奇谋方面的缺陷,就判定他军事能力一般,这完全是扯淡。历史上能让对手尊敬的能有几人?
诸葛亮除了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个人节操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身居丞相高位,以自己为表率,奉公守法,为官清廉,赏罚分明,不居功自傲,不恃宠生娇,一直保持初心,深得蜀汉官员百姓的崇敬。诸葛亮给儿子的《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他人生的写照。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来说比较完美的人,确实也称得上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