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叫茗烟去找那座庙和塑像,他想干什么?表现了宝玉什么性格?
这个情节反映了宝玉对女性的一以贯之的态度——关爱。
《红楼梦》在思想上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初步地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作者为“闺阁昭传”,认为男子是“须眉浊物”,无论性情才干都不如“彼一干裙钗”。宝玉可以被视作作者女性观的代言人,他对女性的态度就是作者对女性的态度。
作者认为在他的时代所有的女性都是不幸的,他要写的是“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群芳碎(髓)”的女性群体悲剧,她们都是“薄命司”的女儿,命运可悲可叹。
作者以悲天悯人之心,怀着对女性的同情与尊重写出黛玉、宝钗、湘云、凤姐、元迎探惜等正册,香菱等副册,晴雯、袭人等又副册众多女性的悲剧人生。
宝玉作为作者的代言人,对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关心、呵护、爱重之情。在宁国府的时候,想到书房里有幅美人图,尚且觉得她寂寞,自己要去问候陪伴,与这里让茗烟去找小庙的情节相映成趣,又一次表现出宝玉的“情痴”性格,妙极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为使賈母高兴,哥儿姐儿们爱听,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顺口骗了一个寒冬腊月,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因寒,准备抽些柴火取暖。刚编到这里,贾府南院马棚起了火,巧合的是刘姥姥讲到火,南院马棚就烧了起来,恰恰宝玉又听得津津有味,宝玉盼刘姥姥继续讲下去時,“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吧。”宝玉听说,心内虽不乐,也只得罢了”。
但宝玉心中始终记掛着这个故事,可能担心那并不存在的小姑娘受冻吧。后来在宝玉再三追问下,本来就是刘姥姥顺口编的故事,为自圓其说,也只好又编出若玉和破庙的故事。沒想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宝玉信以为真,而让茗烟跑子一整天也难以找寻,并不存在的若玉和那座破庙。
这虽是刘姥姥信口开河,编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小姑娘取柴草御寒取暖,而到若玉和破庙的故事。足以证明就是民间一少女,在宝玉心目中,也是至高无尚的。也验证了“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儿,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現在是听到女儿的故事也会念念不忘。足見女儿两字,对宝玉而言,真正形容为刻骨铭心,也并不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