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是如何成书的?
我们翻看先秦到汉初的古书,就会发现,都曾有引用《易传》的例子。有的是明引,有的是暗引。比如,在《礼记》中,子思所作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等篇,就很像《文言》《系辞》,引用《易》的地方也很多。有的语句,可以看出引的是《文言》的。再如《礼记》中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更是直接引用了《系辞》。而子思和公孙尼子都在“七十子之弟子”之内。他们引用《易传》,可见《易传》不会晚于七十子的时期。
我们接着说,子思和公孙尼子都不传《易》,也不是以《易》学著称。再晚一些有荀子,则是对《易》有研究的。荀子常以孔子,子弓并称。而子弓是传《易》的楚人子弓,荀子的学术都是来源于他,因而《荀子》书中多次引用了《周易》的经传。这也可以说明,《易传》的形成是较早的。
最后我们说,先秦的《易传》和今天我们看到的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古书的定型都有一个过程的。但是主体结构和《论语》处于差不多的年代,和孔子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孔子对《周易》是有研究的。他曾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早年就研究易,而到了将近七十之时还在研究有韦编三绝的故事。他还说过,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意思是,对于《春秋》他是述而不作,而对于《易》他是有创作的。
综上所述,《易传》学说来源于孔子是没有问题的。
《易传》是如何成书的?
一、现在通行的说法,来自司马迁的《史记》。
其《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好易,韦编三绝,并做“十翼”。“十翼”是为后来的“易传”。
有汉以来,因为孔子的神圣地位,此说一直流传。
司马迁,在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传时,又同时录取了孔子的话,孔子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彬彬也。
孔子也还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有人解释“五十以学易”,是用五年或十年来学易的意思。
这两句话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孔子自已认为其于《易》,理解并不精深。当然,这可能是自谦之辞。
假如这不是自谦,那么,就引出了《易传》到底是何人所作,如何成书的问题?
二、殴阳修《易童子问》。
北宋大儒欧阳修作有《易童子问》。《易童子问》假托一易童子向欧阳修请教易学知识,以童子提问、欧阳修作答的形式成书。书中提出:《十翼》不合圣人之旨,非孔子所作。
但殴阳修的观点,并不为更多人接受。如研究《焦氏易林》大家尚秉和先生在其《易说评议》中就指出:“惟欧于《易》象,既一概不知,于《易》理所入尤浅,故其说多空泛不切,且于《易》辞妄生疑惑。”
三、帛书周易的发现。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的帛书周易,其入土时间大致在西汉初。与传统的今文本、古文本等对比,不仅卦名不同,而且卦序、卦辞和爻(yáo ) 辞也有差异。有些专家认为,马王堆《周易》卦序简单,应该是较早的本子,其抄写时间应在汉文帝初年。传文大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记述孔子和弟子讨论卦、爻(yáo ) 辞含义的情况。
帛书周易的发现和研究,似乎印证了司马迁的说法。
因此,更没有证据可以否认《易传》是孔子所作。
四、《易传》本于孔子学说,成于其继承其学说的学生。
特别是子夏及其后人于此功劳可能很大。成于时间大致在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
若有不当,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