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出自于何处,该如何理解?

否极泰来,最早见于<周易>否泰二卦。天地交叫做泰,就是顺利,不交叫否,就是失利。意思就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转化为它的时立面,否可转为泰,形容情况从极坏向好转变。同理,也可泰极否来,阴阳相依,也是相互消长的,事物总在发展变化中,不可用静止不变的思想眼光看问题。

<易经>是群经之首,哲学价值不可低估,其预测作用却被吹大了,神化了,易并非神啊,最大特点就是三易:变,不变,再变。这从否极泰来,泰极否耒中就充分体现了其本性。

否,乾上坤下;泰,乾下坤上。否泰同身,但上下正好相反。乾天阳,坤地阴,天地阴阳正相等,但会变化,互相消长。

天地阴阳相交而和,万物生成而为泰,小人在外,君子在内,泰之象,履而泰然后安,便受之以泰,时间属正月之卦,泰,小往大来吉亨。小谓阴大谓阳,往来是以内外卦言,由内而外曰往,自外而内曰来,否泰同体而相对,是反其类,泰是小往大来,否是大往小来。学易不要太务实功利,重在占卜,而应重在其哲学思想运用上,指导好人正确认识理解人事变化,少犯原则性错误。




否极泰来,出自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遗怀》,“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理解为“否”是失利了,“泰”就是亨通。意思是事物发展过了头,就要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否”可能转化为“泰”。全句形容从极坏转好。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