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城市的孩子起跑线是不是真的比三四线的孩子起跑线更高?

说到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我可以从几点去阐明我的观点!

首先,就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地铁和高铁就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对于三四线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比较稀奇的事物,甚至于有的孩子到现在还没见过地铁和高铁。

其次,就精神文化方面。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节假日可以去音乐会,可以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可以去海洋馆,可以去游乐园,可以去科技馆,还可以去剧院看舞台剧,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甚至于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引导学生周末前往这些厂馆培养艺术修养;而对于三四线的孩子来说,周末可能去看场电影就是很开心的事了。

再者,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胆识,知识,还有眼界。生活在一线城市中,生活节奏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多的设备也是有着一定的差距。首先是一线城市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已经司空见惯,而三四线的孩子却对任何事情都很新鲜,因为见的少。

最后,教育资源方面。一线城市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英语,聘请外教已经是每个学校的标配!孩子的机会也是最多的,所以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上有很大的差距。三四线城市普遍上师资力量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所以三四线成长的孩子和一线城市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相比差别真的很大 。

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教育资源共享的不同!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发展。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咱先天优势不行,但是靠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美好的明天!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老命题—“寒门是否难出贵子”

为什么说寒门很难出贵子,三代才能出贵族?父母有钱,才能大概率地保证孩子将来富有吗?是什么决定孩子将来能否物质丰盛?不是物质,而是心灵。

有一位朋友生活富有,个人气质修养也很好,她的兄弟姐妹都是如此。事实上,这位朋友的童年时代,物质很贫乏,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的小玩意儿,从来不对他们进行“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啊”之类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感觉内心富足流动,长大以后到了社会上,就会凭借各自的能力获得财富,并且各有各的精神追求。

我见过好几个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人,他们出生于中国物质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才吃得上一顿肉,也愿意叫上朋友、孩子们一起快乐分享。这些孩子的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等到后来环境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很多父母不愿意痛痛快快地给孩子买东西,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匮乏感,还有愧疚感,将来他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将来又怎能丰盛流动呢?带着匮乏感走入社会,被潜意识指挥着,他很容易处处体验到沉重,比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儿干,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喜欢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的浪费。有的女孩就是这样,以前总是被父母说“护肤品太贵,不要用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一直放到过期。

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信息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在赚钱上不思进取,同时又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有一位妈妈观察发现,凡是给女儿买玩具、手工材料等,要是告诉她“要爱惜,不要弄坏”,那么这些玩具和材料基本上都会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了当时购买的初衷。还有的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但儿子画画时只用画笔,不用颜料,因为妈妈告诉过他“不要浪费颜料”。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如果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父母自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能够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到父母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地以自认为正确的理由,强行向孩子传递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会变得如父母一样,被束缚在所谓正确的人生道理之中,活得沉重压抑。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