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日、月、星、辰”中的“星”和“辰”具体指什么?
星这个字很简单了,一直以来的意思就是天上的星星。值得讲的是辰这个字。
辰字最早是蜃,也就是大贝壳。上古时期,没有金属制品,古人就把贝壳的边缘打磨锋利,用来收割,称为蜃镰。
后来天文学发展,尤其是星相学。因为农事是星相学发展的原动力,古人研究天文就是为了农业服务嘛,于是星星开始和农业器具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东西方偕同。比如大熊座α,中国叫斗星,因为一直位于北边,叫北斗。西方也叫犁星。郭沫若对此有考证:星之名辰者,盖星象于农事,大有攸关。
蜃这个字呢,还有点幻术的味道。我们知道海市蜃楼,就是一种光学投影现象。这一点我们牛逼的古人也清楚。古人认为星星和大地是有关联的,这是星相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投影关系。《史记》对辰字就有解释:辰,万物之蜃也。这样,辰,就逐渐变成了星星的代名词。后来,古人的认知进一步提高,辰成了天体的代名词,日月星皆称辰。星辰,就是用来统指星星。
涨姿势了就点赞关注一下呗。和郝子一起学历史,装逼更轻松!
在古代,星、辰的含义还蛮多的。
关于“日月星辰”连用。
《尚书.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的说法。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解释是:“日月所会,谓日月会于十二次也”。
古人把在地上观察太阳运行一年的轨道叫做“黄道”;把“黄道”等分为十二份叫“十二次”。 通俗地说,就是日月每一年交会十二次,每一次在一个具体的星辰位置。具体时间,是农历每年十二个月的月朔之时。如此而已。
关于“星”单独使用。
在古代,单独说到“星”,至少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指二十八宿之一——朱鸟七宿之第四宿。
第二,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第三,泛指夜间天空发光的星斗。《诗经.小星》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关于“辰”单独使用。
在古代,单独说到“辰”,至少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北极星。汉代扬雄《玄经》说:“星辰不相触”,《注》曰:“辰,北极也”。
第二,大火星,即心宿。《左传.昭.元年》记载:“迁阏伯于商丘,主辰”。
第三,日月星的统称。《左传.恒.二年》载:“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注》曰:“三辰”,日月星也”。
第四,统指二十八宿。《庄子.天道》说:“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以上说到的星和辰的含义,都是与天体有关的,其他含义一概舍弃。其实,相关的含义还很多,如“星斗”、“星文”、“星火”、“星次”、“星回”、“星河”、“星官”……;“辰星”、“辰马”、“辰极“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甲骨文研究证明,中国至晚在商代,对“日月星辰”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确立了成熟度比较高的历法。“星”和“辰”和节气以及农业生产,有了很紧密的联系。这里也不多说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