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4月10日之前黑洞图片是真实的黑洞照片还是想象图?

2019年4月10日,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诞生了。这个工程称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它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拍摄过程中,人们调集了世界上八台射电望远镜,数据处理经过两年之久。这当然是一张真实的照片。

黑洞连光都能吸进去,为什么还能拍照片呢?拍一张照片为什么要花费2年的时间呢?读一读本文,你将会了解这些内容。

瑞利判据

首先,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望远镜的基本原理。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发出的光需要两个条件:足够的光强和足够大的角度。

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眼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会在视网膜上成像。如果光强太弱,进入眼睛的光子不够,就不足以使视神经产生反应,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将遥远物体发出的光进行收集和加强,这就需要望远镜。

其次,物体不同部位发出的光会彼此成一定角度,在视网膜上成像也不是两个点,而是两个光斑,称为爱里斑,这是由于衍射原因造成的。

假如两条光线的夹角太小,光斑距离就会特别近,如果它们的圆心距离小于半径,我们的眼睛就无法区分它们了。看起来两条光纤重合,发光物体就变成了一个点。

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第三代瑞利男爵仔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只有两条光线之间的夹角θ与衍射孔径D和光的波长λ满足入下关系时,光线才是可分辨的

这个关系称为瑞利判据。

例如:人的眼睛对550nm的绿光最为敏感,虹膜直径大约5mm,这样一来人的眼睛最小可分辨角为

如果光线夹角小于这个值,我们就无法分辨它们。遥远的星星不同部位发出的光进入眼睛时夹角太小,所以大部分的星星看起来都是一个点。为了增大这个角度从而看清远处物体的结构,我们也需要望远镜。

望远镜

几百年前,人类就开始制作望远镜了。比如,伽利略就制作了一台可以放大33倍的望远镜,并用它观察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和木星的卫星。

伽利略的望远镜使用了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凸透镜的焦距长,凹透镜的焦距短,并让二者共焦点。平行光线进入物镜后向焦点汇聚,但是到达焦点之前被凹透镜恢复成平行光,实现了宽平行光变为窄平行光,光线被加强了。同时,如果入射光原本相对于眼睛的夹角比较小,经过望远镜后角度会被放大,于是人的眼睛就可以分辨了。

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发明了自己的望远镜,开普勒式望远镜使用的是两个凸透镜,也让他们共焦点,它也能够实现光线的加强和角度的放大。所不同的是,开普勒式望远镜所成的是倒像,但是这对于天文观测来讲并没有带来太大的麻烦。

折射式望远镜的缺点在于存在视差,有时候会模糊不清。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它通过一个凹形反光面收集光线,再利用平面镜反射和凸透镜会聚实现光强和角度的放大。

不过,无论是折射式望远镜,还是反射式望远镜,都存在一个问题:它的观察通过肉眼和可见光进行,可见光的波长短,容易被大气散射,到达地面上的光微弱而不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人们有两种方法:

第一,既然大气散射造成了这个问题,那么就到大气外面装一个望远镜好了。于是哈勃望远镜问世了。人们躲开了大气的散射,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的景象。

第二,既然可见光会被大气散射,我们还可以使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或微波进行观测,它们更容易穿透大气层。于是,人们就发明了射电望远镜,它的基本原理与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类似,只不过使用的电磁波是红外或微波。宇宙中许多物质发光并不是可见光,只有通过射电望远镜才能观察到它们。

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

无论是眼睛、光学望远镜还是射电望远镜,都要满足瑞利判据。而且,根据瑞利判据,最小分辨角θ=1.22λ/D,射电望远镜使用的电磁波波长λ比可见光更大,此时必须增大它的口径D,才能分辨出很小的角度。所以世界各国都在争向建设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例如中国贵州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作波长在0.1m左右,口径达到了500米。这么大面积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汇聚宇宙中微弱的电磁波,同时也可以分辨更小的角度。

如果用FAST观察黑洞,能不能做到呢?

比如,我们这次拍照片的黑洞是室女座的M87中心黑洞,它的直径大约1000亿公里,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

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肉眼观察时黑洞张角

显然,这么小的角度用肉眼是肯定分辨不开了。观察黑洞的射电望远镜工作波长大约λ=1.3mm,我们将角度和波长代入瑞利判据,可以得到望远镜口径的最小值:

也就是说,这个望远镜的口径至少要8000公里!地球的半径只有6400公里,怎么去建设这么大的望远镜呢?

科学家总有办法。既然一个望远镜达不到这么大口径,我们可不可以使用多个望远镜达到这个目的呢?

比如,一个望远镜口径不够,我们可以用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网络,它就相当于一个“镂空”的反射式望远镜。这样二者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镂空”望远镜的口径了。

按照这个思路,人们组织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了“甚长基线干涉望远镜网络”VLBI,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射式望远镜。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设想:如果伴随着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这个VLBI的虚拟望远镜口径甚至可以达到地球的公转轨道那么大,我们终于能够看到更加遥远的宇宙了。

第一张黑洞照片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用以解释宇宙。很快,科学家史瓦西就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出了一个特殊的解,这就是假如天体的质量足够大,就连光都无法逃脱,就会形成黑洞。

爱因斯坦的结论到底对不对呢?一百年来,人们验证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狭义相对论和弱引力场中的广义相对论,发现爱因斯坦总是对的。可是在黑洞这种强引力场中,广义相对论正确不正确,还没有证实。人们迫切需要一张黑洞的照片,去进一步证实爱因斯坦的结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天文学家们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会,决定组织一批世界不同地区的射电望远镜,使用VLBI技术对银河系中心黑洞和室女座M87中心黑洞进行观测,这里面甚至包含了南极洲的望远镜。人们把这个项目命名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

2017年4月,EHT项目对两个目标进行了持续十天的观测。为了保证同步,每一个射电望远镜都配备了精密的原子钟。数据记录下来的数据有10PB那么大,大约相当于一万块1T硬盘的容量。许多天文台并没有网络,这些数据被装在特制的硬盘里,送到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的马克思普朗克射电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极洲有禁飞期,这些数据等了好几个月才从南极运出来。

处理这些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因为原本人们并不知道黑洞是什么样子的,需要通过海量的数据通过一些方法还原到图像。这就好像公安局的画手通过受害者的描述给罪犯画像一样,如果一个画手画,他可能会往自己心中罪犯的形象倾斜,不能保证客观。于是,世界上多个小组针对数据开展了自己的还原计划,直到所有人的结果都一致了,黑洞照片才能真正与大家见面。

(微波是肉眼不可见的,这张照片的颜色是人工渲染的。)

还有一个小问题要解释一下。黑洞连光斗吸引的进去,我们是如何看到它的呢?

实际上,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会造成一个引力势阱,地球就是在这个引力势阱周围运动。因为太阳的质量不够大,所以引力势阱不够深,只要物体以光速运动,就一定能脱离太阳的引力。

但是,黑洞的质量太大了,它的引力势阱也非常深。在它附近有一个范围称为视界,世界外面的光还是可以逃脱黑洞的引力,而世界里面的任何物体都无法逃脱,只能向着中心点——奇点运动。

在黑洞附近的恒星由于受到黑洞巨大的引力作用,有些物质会被黑洞吸引。这些物质会围绕着黑洞运动,称为吸积盘。而且,在它们向着黑洞运动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温度约来越高,就会发出电磁波,这就是我们拍摄到的黑洞照片:视界外面的吸积盘。

有些黑洞由于磁场的影响会将等离子体向着垂直吸积盘的方向喷射出去,就形成了喷流。M87的喷流有几千光年之远,非常壮观,这在之前就已经被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了。

一张模糊的黑洞照片,凝聚了成千上万科学家的心血。人们通过数年时间,在高科技设备的帮助下,再次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百年前,在没有哈勃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的时候,爱因斯坦就知道答案了。

北京时间04月10日晚09时07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张黑洞照片在全球五个国家,六座城市同步发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两座城市都在中国,参与这次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的科研人员多达200名,其中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有16人,同时,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以及新疆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也参与了前期联合观测。

据悉,这张照片上面的黑洞,远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乃至银河系之外,它来自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没错,就是奥特曼的老家,根据照片显示,该黑洞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周围遍布着急速流动的发光高热吸积盘,它是由物质在高速落入黑洞的时候,因为摩擦以及引力作用而形成的。

而中间那团黑漆漆的部分,叫做事件视界,即黑洞奇点形成的强大引力场,奇点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它通常由恒星坍缩形成,比如这次这个黑洞的体积非常小,但其质量却相当于太阳的64亿倍,理论上,一个5厘米大小的黑洞足以吞掉整个太阳系。

话说那地方距离地球有5500万光年之遥,大家都知道光年是一个丈量距离的单位,即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所行经的长度,换句话说,即意味着照片上面所呈现的画面,其实是5500万年前的历史场景,要知道,人类文明史迄今才6000年时间,就算是早期智人也不过25万年的历史。

至于这个黑洞目前的实时状态,实际上没人能够知道,哪怕它突然爆炸了,也得等到5500万年后,人类才能获知。

为了拍出这张照片,可谓是兴师动众,由于每年观测黑洞的窗口期只在04月05日到04月14日之间短短10天,所以项目人员加紧机会,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台比哈勃望远镜分辨率高1000倍的亚毫米射电望远镜从不同角度同时对黑洞进行了长达8天的反复勾勒,收集了7000TB的数据,什么概念呢?相当于40000人一辈子相片的总和,由于数据实在太多,在5G网络应用之前,根本没法用现有网络支撑起来,所以是直接通过飞机运输硬盘来实现数据传输的。

但这距离照片成型还远得很,就像宇宙中许多天体一样,黑洞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出来,更何况它还会吃掉光线,更加难以观测,所以科学家们需要将大量数据进行反复解析,图像化,并多帧合成,由于波长属于1.3毫米的不可见光,因此还需要后期渲染上红色,这个过程花了2年时间来“冲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张合成照片,当然,是通过复杂数据处理后的仿真照片。

看到照片后,人们才明白,爱因斯坦这一次又对了,真实的黑洞样貌和他本人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当中提到的黑洞如出一辙。

在此,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黑洞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欢迎各位在留言区发表看法,虎哥很期待和大家一起交流。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