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对生理需求避而不谈是什么考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並非是对于人的生理需求,性文化避而不谈,而只是适度的,有分寸的融入部分而已。正如孔子在《礼记》中所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中心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书籍中,对于生理需求,性文化避而不谈,倒是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和常理的,但如果在一部作品中,对于生理需求,性情节过份的描述,渲染,又极容易滑入“淫书"和大逆不道的泥坑,古有《金瓶梅》,今有《废都》等就是很好的范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义之邦,尊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讲究的是忠孝和廉耻。认为妻子就是欲,是正道。而和妻子以外的任何人做爱就是“淫"和“色"。尤其在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中,对于这一点是严加禁止的,是一个禁区。农夫敢说,象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废都》,《白鹿原》等一大批文学作品,在文革前的十七年中,是绝不会出版发行的。不过在目前来说,这一尺度是适当地放宽了。所以象题主所说的,我们的文化对于生理需求是避而不谈这一现象並不存在,而是适当的,有分寸的融入了一部分而已。

以上观点,只是农夫的个人见解和看法,如有谬误之处,欢迎不吝赐教。

知乎上有一个七千万浏览量的话题:中国的性教育有多匮乏?可能造成哪些影响?获得最高点赞的网友是这样回复的:匮乏到孩子被性侵了还不自知,以为是在做游戏;十七八了不知道避孕,却知道堕胎;成年人羞耻于性爱,有性癖好又不知如何控制;爱人之间性生活不和谐,关系岌岌可危却手足无措……

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回答说得过于严重,可是,无数的事实和数据,都在警醒我们,性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成了“性盲”,让我们受到伤害却全然不知。据统计,我国遭受过语言或肢体性暴力的孩子达到1/4,她们并不明白自己遭受了什么,而当一旦明白,这就成为困扰一生的童年梦魇,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再被爱,长大后不同程度的恐惧性爱、排斥异性、性爱不和谐,甚至失去做父母的权利。

此外,无数青春期孩子性教育上的空白,正在被不安全的性行为带来的伤害填补,这样的事实无一不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性爱的不和谐,让原本相爱的两个人痛苦、分手、离婚甚至出轨,让一个家庭摇摇欲坠。有调查显示,中国27-35岁人群,有10%的人没有性生活,中国逐年攀升的离婚率中,婚内出轨占离婚原因一半以上。

性教育缺失、性观念扭曲带来的困扰和疑惑背后,都是一个苦苦挣扎的个人或者一段面临危机的婚姻爱情,我们的压抑、忽视,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管是为了让自己摆脱性困扰,还是为了幸福的两性关系和圆满家庭,或是为了让下一代免遭伤害,我们都有必要将欠下的性教育课补上了。

让我们一起努力,正确的对待性,纯洁的享受性快乐,自然而非背地里解决掉关于性的困扰。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