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灯昏月行影单。一壶浊酒人已醉,不见月中嫦仙子。你觉得这诗怎么样?
月落西山人未眠,
孤灯残影倚窗前。
一壶浊酒半生醉,
敢举玉杯戏天仙。
(我试着改了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解释:
月已经落下西山,可是人还没入眠,一盏孤灯,对着残影,倚靠在窗前。
在此失落心情无以平复之时,想喝一点酒,一以解闷,二来助眠。
可是呢,喝着喝着,人还没醉,却又想起这一生中,有大半时间都是像喝醉了一般浑浑噩噩,以致于一事无成。
(当然,“半生”一作“半辈子”的意思,也做“生了一半醉”的意思。)
因此,喝完一壶了,终于有点儿醉了,心中天地大开,人的心情也转入另一种状态。
于是,就又忽发狂想,举起酒杯,邀请月中嫦娥仙子来与自己共饮一杯。
原诗的话,不够押韵。
另外,意境也稍显不够。
比如“月落西山”了,如何又有个“昏月”?
而且,“一壶浊酒人已醉”这一句,也不是很好,一壶酒下去了,人已醉。
人在“已醉”的状态下,是干不出什么有诗意的事情的。
因此,“一壶浊酒人已醉”这样的表述也没似醉非醉的那处意境,而是很平白的描写,确实是醉了。
所以,古诗里一般是“将醉未醉”的状态最好。一般说自己“已醉”的都是没醉的,说自己没醉的,反而是真正醉了的。趁着微微醉意,大舒平生之志。
比如当初曹操舞长槊作的千古名篇。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日落西山人未眠,孤灯昏月行影单。
一壶浊酒人已醉,不见月中嫦仙子。
你觉得这诗怎么样?
本来我是没有兴趣去评论人家的作品怎么样的,但是最近为了完成一个任务,不得不找些问题来回答。
看到这首诗,第一感觉是:它不是律绝。但是把它当做古风体的绝句,第四句又没有象第一、二句那样的押韵。即使是人们所说的打油诗,那也是要押韵的。再如一些朋友喜欢说别人写的是顺口溜,既然是顺口溜,那也得顺口,也就是还得要押韵。山歌、民歌也是很顺口的,也就是说也必须要押韵。所以这首诗是什么体裁,真的是不好作岀判断。如果其第四句押韵了,则可以说它是一首古绝。但它没有。
现在,我们按照律绝的要求来分析一下。
第一句:“日落西山人未眠”。其平仄要求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非常的好,因为它完全符合平仄的规范。
第二句:“孤灯昏月行影单”。这一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我们可以看到,前四字是合乎要求的。而后三字中的“影”字,按照要求应该用平声字,而“影”字是仄声字。这就影响了这句诗的顺畅性。当然,按照拗救之法来说,也可以免强说得过去。因为它前面的“行”字救了它。但如果严格要求,还是不太好的。
第三句:“一壶浊酒人已醉”。其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前四字仍然可以,但后三字“人已醉”中的“已”字,仍然突破了其平仄的要求。这里应该用平声字,而“已”则是仄声的。如果按照拗救之法仍然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严格要求起来的话,还是不太理想的。
第四句:“不见月中嫦仙子”。这一句的平仄要求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和第一句是一样的。和二、三两句一样,前四字仍然可以过关。后三字“常仙子”中的“仙”字和“子”字,“仙”字位置当用仄声却用成了平声,“子”字位置当用平声却用成了仄声(而且不押韵)。
综上所述,这首诗如果按照律绝来要求的话,第一句很好,第二、三句免强,第四句基本要不得。这是从格律规定来说的。
从诗的情志方面来看,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我体会了一把,不过就是为了表达一下“孤单”的情感,这是无可厚非的。
在用词方面,“嫦仙子”三字,似乎有生造词语的感觉。可惜用到诗中仍然不能满足平仄的规矩,否则的话,用“嫦娥仙”三字似乎比较习惯一些。
为了使提问的朋友更好地体会,我来略做修改,以完成我答题任务。
日落西山人未眠,孤灯昏月照层峦。
一壶浊酒人将醉,邀友不来泪已澜。
——绝句 夜澜(为提问友修改)
20190828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