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要把装尸体的棺椁称为棺材?

中国人有沉重的棺材情结。

客死他乡的人,往往会千里迢迢或不远万里把灵柩运回故里,葬于祖坟的茔地,不惜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人对于尸体的敬重,虽不及埃及法老的木乃伊那样要永久保藏,却也是希望保有全尸的。现在政策要求平坟推碑,火化尸体,还是有很多人在想方设法保尸护体。这政策是让死人不争活人的地盘,可是有些无神论者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住死者的尸身和地盘,更不要说有神论者了。

中国对于棺材自古就有讲究。棺材是用来埋藏尸体的,也是迷信的人的阴间的房子。椁,就是外棺,主要是用来保护棺材的。上古贵族统治阶级的墓里大多有椁,有的竟有三四重之多。棺材的质地越好就越沉重。棺材越威武越沉重,好像越能够显耀死者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多显赫。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谈过,死者地位不同,棺椁的标准也不同。《论语·先进》里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有棺而无椁”,可见椁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田野考古发现战国墓中已经有一椁两棺的结构。不过夫妇合葬的普遍流行是西汉以后的事了。《孔雀东南飞》中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这风俗流传很久。不过因为平坟推碑,乡野坟地已经少见用来“识坟”的松柏梧桐了。

死后“殓”的仪式有“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古代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殓”就是把尸体装进棺材。现在是停尸1-7天之后火化,有的把骨灰直接撒在棺材里,有的带骨灰盒一起放在棺材里。

入殓后,停丧待葬叫“殡”。“出殡”就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那沉重的大棺材好像就是专为四到六十四人或者更多的人抬杠而造的。在农村,一家死了人,全村劳力都会去抬棺。平常在村里为人很臭的人家,没人去给抬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那是专门治那家人的“把擦眼”的,也就是让他家丢人现眼。平时没有恩惠给人家,甚至连个招呼都不打,人家谁愿意帮你呀?现在有些家境不是太好的人家也有不用棺材的,直接埋葬骨灰盒。这就不用再找人抬杠,直接由孝子抱入坟坑埋上了事。小小骨灰盒固然精致美观,与那豪华沉重的棺椁相比,总是显得寒酸了许多,给活人的感觉是死后凄凉。挽歌据说最初就是挽柩的人唱的。现在有很多地方死了人,还要请“啊啊”——响器班子,为死者奏乐送行;张贴挽联大概也是挽歌的一种传承。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某村是打棺材专业村,简易的有轻轻薄薄的小匣子,复杂的有雕了花的厚重的大棺材。好的与劣的价位也相距甚远,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外地去那里批发棺材的经常用汽车去拉,也算是带动了一村经济。

旧时期,像在比较富裕的时候储藏一些生活必须品一样,人们活着就准备好寿衣寿材,活着就为自己死后盖好了房子,大概是以备不时之需,也解除了后顾之忧;再说总归有一天会用得着。以前在很多文学作品和武侠小说里面常常读到类似的内容。我理解他们的心理,自己却觉得看着那死后的用品,总会有一种欢喜的凄凉,我如果天天看着自己死后的那狭小房间,会生出一种满意的憋闷,肯定会大大地折寿。我想要像巴金和冰心一样做世纪老人呢,哈哈!打破吉尼斯纪录也说不定呢,哈哈!

现在人有钱了,不愁身后事了,现成的棺材和寿衣随时可买,在家里提前很多年备好寿衣和棺材的已经不多了。大肆建造活人墓的风气却在某些地方盛行起来,并且越建越豪华,而且屡禁不止。

曾有老人告诉我:梦到棺材是好征兆,是要升官发财了。我倒是梦里见到过几次棺材,哈哈!可我不想再升官,也不想发横财,不过只要是好征兆,总归是开心的,哈哈,人活着,开开心心的,就好!

祝大家新年快乐,升官发财!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