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三十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巳宁,将恐发
;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用已盈,将忍竭;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恐将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大为基。夫是从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这一章是讲“道”的普遍意义的。前半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在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人间,告诫人们,特别是领导者,要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道是自然规律,万物有道有规律,要认道识道懂道明道依道而行,人背道逆道而为。这都很有辨证法,给人启迪不少。
老子的《道德经》,年青时就读,在为人处世修道炼品方面,读读是大有益处的。会深懂其“道”大明其“德”,这对做好人作用不小。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如何解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先看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大意):
(这里的“一”就是“道”)过去凡是得“道”者:天得“道”,就会清新明朗;地得“道”,就会安宁稳定;神得“道”,就会灵验有效;河谷得“道”,就会充盈;万物得“道”,就会生长;君主得“道”,就会治理好天下。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得到了这个“道”,所以才实现了各自的目的。如果天不清新明朗,恐怕就会爆裂;如果地不安宁稳定,恐怕就会塌陷;如果神不有效灵验,恐怕就会消失;如果河谷不充盈,恐怕就会枯竭;如果万物不生长,恐怕就会灭绝;如果君主不好好治理天下,恐怕就会被推翻。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础的。君主自称为“孤”、“寡”、“不穀”,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说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夸赞和称誉的。得“道”的君主不应追求美玉般的华丽,而应像石头那样的质朴、坚实。
简单解读:
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总则,而“道”就是“一”。天、地、神、人及其万物只有与“道”结合,才能实现各自的目的,即天才能清新明朗,地才能安宁稳定,神才能灵验有效,河谷才能充盈,万物才能生长,君主才能治理好天下。反之,天会崩裂,地会塌陷,神会失去灵验,河谷会枯竭,万物会灭绝,君主的统治会被推翻。所以,天下离不开“道”,“道”的作用无处不在,“道”的力量统领一切。
在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重要观点,并举例说:“侯王自称孤、寡、不穀”,不正是“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吗。“处下”、“居后”、“谦卑”,是“道”的基本特征,也是“道”所固有的“上德”,“大德”,“美德”。“道”不像华丽的美玉,而像坚实的石块。所以,老子认为最高的称誉是用不着赞誉的,这也是“德”的最高体现。
老子提出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观点是值得借鉴的。一个人有权有钱了,富贵了,不可忘记自己曾经贫贱过,要用曾经贫贱的经历时时刻刻地警醒和鞭策自己,砥砺前行。同时也不要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这些人地位虽然不如你,甚至很卑微,但是他们是你能够身居高位的基础,没有他们,你的地位再高也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