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历史上,为什么对周公的评价那么高?
在现代人眼中,周公旦似乎没有那么光芒万丈。受《封神演义》影响,周人当中,普通人心目中姜子牙的地位更高,而非周公旦。可在历史上,周人建国过程中周公旦的贡献其实更大。
周武王在位时,周公旦和姜子牙共同辅佐王室,使得周人以弱胜强,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在推翻商纣王程中,周公旦、召公奭(sì)、姜子牙三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第一次东征之后,周人虽然获胜,但商人遗族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牧野之战中,虽然周人大获全胜,但这种胜利是建立在底层奴隶兵倒戈,商纣王人心尽失的基础之上。对很多殷商遗族而言,他们是反纣而不反商。商人、尤其是商人中上层仍然心系故国,并没有完全臣服周人。所以,第一次东征周人虽然大获全胜,可并没能有效削弱殷商遗族的有生力量。这也就是周人一定要扶持武庚这一傀儡的最大原因——利用他的身份和地位来安抚殷商遗族。
正常而言,如果周武王再多活几年,也许在周人软硬兼施家的两手准备下,天下局势就将从此缓慢稳定下来。
可还没等周武王彻底收服殷商遗族,他却突然身染沉疴,卧床不起了。《史记·周本纪》描述此时天下大势,就称“武王病,天下未集”。周武王深知,这几年天下表面上极为平静,实际上却是危机重重。为确保他离开后周人天下不致倾覆,周武王最终放弃了“父死子继”的传位模式,将周公旦定为继承人。(《逸周书·度邑》)
从此,周公旦正式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开始走向了他人生最为艰难、也是最为辉煌的时刻。
周武王一去世,周公旦登上了王位,这引起了留在崤山之东,在商国监控武庚“三监”的高度怀疑:在文王的十八个儿子中,周公在管叔之后排行第四,为什么会是他坐上了王位?
因此,疑心重重的管叔、霍叔、蔡叔三人与武庚携手,发起了反叛。武庚一反,天下那些原本就不服从于周人的方国纷纷起来响应——这其中就包括实力强大的东夷和淮夷众多方国。霎时间,崤山以东的天下就变了颜色,让周人及其盟友都惊恐不已。
此时,天下大半都掌握在叛军之手,周人内部还产生了分裂,这对刚继位的周公旦是个极大考验:如何在天下大乱之际力挽狂澜呢?
当前商周双方的力量对比,周人实力依然处在绝对下风,更不用说商人还有东夷和淮夷两大强援了。所以,面对严峻的叛乱形势,周人都心生畏惧,大多主张就地防守。可周公旦却清醒地意识到,商人遗族中上层与中下层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中上层试图维持旧有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中下层却强烈希望摆脱奴隶制生产模式;而周人手中就握有对抗商人奴隶制最为强大的武器——藉田制。在意识到这点后,周公决定要主动出击,以解散奴隶制生产模式、推行藉田制为政治手段来分化商人,从而最终赢得这场战争。最终周公旦力排众议,亲自带兵再度东征,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平叛征程。(《尚书·大诰》)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周公旦留下了“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的典故:因为军情紧急,周公旦吃饭时常常有人进来通报,不得不吐出嘴里的饭来处理政事;洗头发时也常遇上紧急军情,也不得不停下来,手挽住头发来听汇报。可见,周公旦当时有多繁忙!
为了镇压商人,在平叛过程中周公旦又创立了分封制:把天下反叛之地按人头分封给姬姓叔伯兄弟以及异姓功臣,然后鼓励他们以武力来占领、征服这些地方。这样周公旦左手分封诸侯、右手推行藉田制来分化商人,在历经三年时间后,终于彻底平定了武庚叛乱!
在关键时刻成功地力挽狂澜于,周公旦可谓是周人一统天下的第一号功臣!
不但如此,在周公余下的执政时光里,他还作出了许多其他贡献。《尚书大传》中总结他一生业绩,就说他“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执政仅七年,却作出如此多贡献,打下了周王国八百年的政治基础,周公旦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叹服!
所以,西汉贾谊对周公的评价极其高:“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所以,连孔圣人都视周公为终身偶像,年老体衰之时曾无限悲哀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
周公的历史评价为什么那么高,先介绍一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称为周公。
看一下周公的贡献:
1.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为武王之重臣,他为武王辅佐纳策,累建功勋。周武王建西周后,没过两年就去世了。武王早逝,给周朝政权带来了极大困难,长子姬涌即位,年仅15岁,是为成王。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为了巩固西周政权,作为武王四弟的周公便主动出来摄政,代理行使王权。周公摄政使管叔、蔡叔十分妒忌,特别是管叔,他排行第三,是周公的哥哥,对周公辅政极为不服气,于是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王位,甚至朝内大臣召公等一时摸不清底细,也对周公有看法。所以周公的摄政引起朝内外的反对。商侯武庚在殷地趁“三叔”对周公摄政不满之机,就煽动管叔、蔡叔、霍叔又串联了东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属国,共同起兵叛周。一时烽火四起,人心浮动。在这紧要关头,周公说服成王和大臣召公一起,组织军队亲自统兵东征。经过三年的平叛战争,最终平定了武庚之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眨黜霍叔,接着东征军又讨伐了参加这次叛乱的楚、虎方、录国、淮夷、奄国、蒲姑等,一直追击叛敌者到黄海、渤海之滨。东征军还北伐殷人残余势力,到河北北部,向西又诛灭了叛乱的唐国。这次东征国势大为扩展,周国国威四扬,四方的国家都来顺服于周。周公功业盖世。周公东征后,建议成王迁都洛阳,成王接纳周公建议,先将西周王权象征的九鼎迁到洛阳,接着委派周公营建洛城,周公在洛水两岸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王城并取名为洛邑,作为西周统治东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故又名东都。西周政权在周公摄政下,渐渐巩固。
2.周公东征,使西周疆域空前扩大,但是,周人原是偏西的“小邦”,如何来统治这些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呢?于是周公就当机立断实行封藩建卫。封藩就是在以往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再分封,就是将周天子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之贤后裔(强大部落和各国首领,先后授封的封国就有:管、蔡、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国,同时还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氏。授封诸侯国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聘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在这次大规模分封中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鲁、卫两国。3.为了进一步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还制定和推广一套典章制度,其中以宗法和等级制度最为重要。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公规定周王为天下之大宗,其嫡长子为亲子,是王位的继承人;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诸侯分封下有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下有士,他们也有本支的大宗,也是嫡长子为职位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实行再分封。周王自谓天子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为“周天子”。由此可见,这样西周上至周天子下至士的一切权力始终都是集中握在大宗手中。因此,西周封建贵族的统治制度是政权、族权、神权结合的产物。
4.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土地再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自诸侯至卿大夫直到士,其职位、俸邑都由嫡长子继承。自周天子至于士,层层分封,形成为一种“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宝塔式的统治结构。周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塔尖,即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公在西周推行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严格更复杂的官僚统治机构,大大强化了西周封建专制国家机器。周公制订的《周礼》规定:周有之官,即“天官冢宰”,就是宰相,辅佐周天子,是百官之长;“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和户籍;“春管宗伯”,专管王族事务;“夏官司马”,专管军事;“秋官司寇”,专管刑法;“冬官司空”,专管公共工程。六官以下尚有许多其他小官吏,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网。这些大小官吏的官职都是由大小贵族充任,在无违法情况下,其职位是父死子继,各官职都有采邑作为俸禄,这就是“世卿世禄”的制度。
5.此外,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乱后,为西周共组建三支武装:一为虎贲,是王室的禁卫军;二为周六师,是周军的主力,由周人组成,驻京师所在地的西土,亦称西六师;三为殷八师,由殷商遗民组成,由周人充任将帅,主要驻在东方,亦用以征战。正因为西周有齐全的六官和勇武的三军,这种排列完整和组织严密的官制和军制,才能使西周的政权得以逐渐确立和巩固起来。周公作为对西周和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的是在于他的“制礼作乐”。“礼”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是等级制度的代名词。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甚至到衣食、住、行无礼不定,各人都有相应的仪礼。周公的目的是力图将西周宗法制度所规定的各宗封建贵族通过等级制来构成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地位,周公自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仪礼制度亦将文明用政权固定下来,还运用这套制度来确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袭地位和平衡诸侯以下封建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为此,周公更对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娶等等,也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和不同的乐舞。周公摄政前后共七年,后来成王长大成人,便返政于成王,自己仍然北面就臣位,恭谨地服侍成王,最终完成了他自己的诺言。周公一生的所作所为,为西周政权从建立、发展、巩固一直到强大都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他的为国忘私、“明德慎刑”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必将永载史册。